记忆|生命中的那缕书香|作者:?常讴东

记忆|生命中的那缕书香|作者:?常讴东
本文图片

昨天还是青涩茫然的懵懂少年 , 似乎一夜之间 , 蒙太奇般已走了大半生 。
当记忆的列车载着怀旧的思绪奔前尘驶去时 , 曾经的驿站写满了故事 , 翻开发黄的扉页 , 烙在记忆深处的是那缕缕书香 。
童年时 , 书是梦寐以求的牵念
学前教育是由粉笔灰染白头发的爷爷一句一句教的唐诗宋词组成 , 或华丽、或清新、或豪放、或田园 , 风格迥异的诗词拉开了我人生阅读的序幕 , 装模作样的捧着任何一本书却摇头晃脑地背着唐诗宋词 , 手中颠倒的书曾给贫寒的家庭带来阵阵笑声 。
童年的记忆里 , 哥哥的红木匣是我的憧憬我的梦 , 那里装着满满的小人书 , 像等待检阅的战士一般整整齐齐地摞了三排 。 他视为生命 , 我们要好好巴结他 , 帮他干点活、或说好多好听话、或送他点什么才能得到一本书的借阅权 , 《地雷战》《渡江侦察记》《八女投江》《林海雪原》《东郭先生》《鸡毛信》……每次拿到书 , 总是兴奋不已 , 坐在院里的门墩上 , 津津有味地读 , 反反复复地看 , 尽管有时候对图文一知半解 , 仍是爱不释手 。 记忆里的小人书 , 幻化成优美的白描随着人物的衣袂飘飘 , 像炊烟一样成了儿时的渴望:“我有钱了 , 一定要买一大箱子的书 , 随时、随处可读” 。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 上小学的我站在小板凳上为忙碌的父母兄弟做饭 , 好让农忙时节的艰辛得到一丝抚慰 。 借同学的《一千零一夜》才看了一半 , 只剩半天时间就要还了 , 王后的故事丝丝缕缕地萦绕在心田 , 像藤缠着树 。 煮饭的间隙 , 坐在门槛上读得忘乎所以 , 阵阵焦糊气引来了对门的婶子 , 满屋子冒着的黑烟正巧被回家的妈妈撞见 , 好一顿骂 。
青春里 , 书是指引人生的灯塔
初中时 , 读《简爱》 , 从夜幕降临到天光大亮 , 通宵达旦 , 彻夜未眠 。 她蔑视权贵的骄横 , 嘲笑他们的愚笨 , 让我明白人最美好的生活是尊严加爱 。 “我们的灵魂 , 在上帝面前 , 完全平等 。 ” 简爱的话不卑不亢、掷地有声 , 至今仍萦绕在耳际 , 震颤着心灵 , 指引着人生的方向 。
师范即将毕业时 , 学校安排美术班去焦作体育馆帮忙画背景 , 一个月的时间 , 发了三十元补助 , 急匆匆到书店买了《安娜卡列尼娜》《梵高传》《红磨坊》 , 我在扉页上写了用自己劳动所得买书的感受以纪念 。 迫不及待地坐在体育馆的树林子里 , 有声声蝉鸣的陪伴 , 在第一次拥有书的踏实感和满足感里自豪而骄傲地读 , 那蝉鸣至今仍在那三本书的字里行间“嗞儿”“嗞儿”着 。
《穆斯林的葬礼》 , 具有民族史诗的品格和不可替代的文学地位与审美价值 , 含蓄蕴藉 , 如泣如诉 , 以细腻的笔触拨动着读者的心灵 , 曲终掩卷 , 回肠荡气 , 余韵绕梁 。 那一夜 , 我蜷缩在北街学校那间单人宿舍中的圈椅里 , 泪流满面 , 手中那本《穆斯林的葬礼》早被泪水洇湿 , 压抑的感觉让人好想嚎啕大哭一场 , 为死亡夺走的生命 , 为难以割舍的爱情 。 玉 , 在心里发着冷冷的光;月 , 在眼前如云如雾 , 如烟如纱 。 那个泪雨滂沱的夜晚 , 玉和月那清雅的光辉定格在记忆的深处 。
工作上 , 书是谆谆不倦的导师
毕业后有11年的时间我都在北街学校工作 , 当时的郭校长是个事业心很强、很钻研、也很有思想的校长 , 为了提高教师素质 , 他聘请教研室的姚守京、教科所退休的郜复兴等老前辈到学校为教师做指导 , 一往无前地带领我们走进了教育科研的广阔天地 。 她鼓励我们学习、读书 , 积极参加了陕西师大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理论的研究与探索》实验 , 迫于“压力” , 我无奈地读了很多关于教育科研、关于课题、关于教育的书籍 , 每周一、三、五晚上的集体学习成了我专业成长的大背景 。 她鼓励我们学以致用 , 理论结合实践 , 用文字表达思想 , 在1999年的课题年会上 , 我的论文获得了特等奖 , 学校奖励我一千元奖金 , 我全买了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