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还有多少人记得这本期刊?学生时的那些事,满满的回忆!

电影|还有多少人记得这本期刊?学生时的那些事,满满的回忆!
文章插图
历史的时代机遇:创刊背景《看电影》杂志是21世纪新兴的大众娱乐资讯类电影期刊。其前身是四川峨眉电影制片厂主办,创刊于1980年4月12日的《电影作品》,该期刊以刊登电影文学剧本和国内电影评论性文章为主。后来在市场化进程的推动下,《电影作品》于1999年与哈尔滨大嘴鳄鱼文化实业有限公司合作。
在市场化运营的驱动下,针对当时中国影迷的趣味需求,对期刊进行改革,利用封面设计突出“看”字、淡化“作品”二字,并最终更名为《看电影》。可以说,《看电影》是由电影文学类期刊成功转型为通俗娱乐类电影期刊的典型代表。
《看电影》从变革之初就通过它新颖的封面设计,对电影市场准确地判断、犀利的态度、迎合碟友趣味的内容吸引以及影响了一代影迷。也引导、助推了中国影迷的成长。该刊物在转型不久后,就成为国内比较知名的电影期刊,并自我打出口号“中国影迷第1刊”。
【 电影|还有多少人记得这本期刊?学生时的那些事,满满的回忆!】其在鼎盛时期曾一度被影迷奉为“电影圣经”,足见其魅力和影响力。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都会受到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将其放在任何特定时期都有相对发展和停滞的现象。电影期刊作为电影的衍生物,其内容形式多受时代、文化形态以及电影业发展状况等诸多方面的影响。《看电影》在创刊之初恰逢社会文化变革期,报刊业快速发展期,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期,可以说是“生逢其时”。
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机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开始现代化进程,中国经济得到稳步增长。1979年到199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1995年更是提前5年实现了GDP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进一步巩固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成果,加快中西部对外开放的步伐,开展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对外开放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层面上,同时也体现在文化态度和立场方面。中国逐步建立起的市场经济体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体制的改革、经济的增长促使中国社会在90年代进入“转型”期。这种“转型”不仅体现在物质形态上,还体现在大众的思想观念层面上,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快速地发展和更新。中国的文化形态在这一时期开始向大众化转型。
这也促使中国传媒业在这一时期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媒介产品种类形态日益多样,数量迅速增加。随着电视剧《渴望》的热播,看电视成为民众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之一,电视台、电台争相延长播出时间。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影视业开始改革,中国影视文化由传统的主流意识开始向大众化倾向。电视节目推陈出新,电影作品类型多样,影视广告增加,报刊杂志扩张等等。
人们逐渐被日益增长的媒介产品所包围。传媒文化产业成为大众文化生产的主要文化产业。文化产品的增多,思想的开放,娱乐性、时尚性逐渐成为传媒文化的主要特性。尹鸿教授曾在其文章中写到:“中国90年代以后的影视文化大众化转型是从政治、启蒙文化向娱乐文化的转型。在这种娱乐性文化中,影视文化的认知功能、教育功能,甚至审美文化功能都受到了抑制,而强化和突出它的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
可见,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传媒文化形态已经开始向大众化和多元化转变。在这种大环境下,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的报刊业也迅速兴盛。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报刊业的发行模式由“邮发”或者“自发”变为二者结合。同时,为了跟上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步伐,适应大众的新需求。我国的报纸、期刊“纷纷扩版、改版,或者改变风格、重新定位,重入文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