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克|捡拾物的碎片 聆听万物的声音

布拉克|捡拾物的碎片 聆听万物的声音
文章插图
《含古代头像的静物》 巴勃罗·毕加索 1925年
布拉克|捡拾物的碎片 聆听万物的声音
文章插图
《静物》 勒·柯布西耶 1922年
布拉克|捡拾物的碎片 聆听万物的声音
文章插图
《坚不可摧之物》 曼·雷 1923/1959年
布拉克|捡拾物的碎片 聆听万物的声音
文章插图
《帽架》 马塞尔·杜尚 1917/1964年
布拉克|捡拾物的碎片 聆听万物的声音
文章插图
《巡回桌》 盖伊·奥伦蒂 1993年
布拉克|捡拾物的碎片 聆听万物的声音
文章插图
【 布拉克|捡拾物的碎片 聆听万物的声音】《加尔德尼亚的幽灵》 马塞尔·让 1936/1972年
布拉克|捡拾物的碎片 聆听万物的声音
文章插图
《玻璃眼球》 赫伯特·拜尔 1928年
◎剀弟
展览:万物的声音——蓬皮杜中心典藏展(二)
展期:2021.7.28-2023.2.5
地点:西岸美术馆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联手的五年三个常设展,以时间、万物、空间三个主题展开,正是从这三个不同的维度为中国观众全面系统梳理20世纪以来的世界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2021年下半年,我们终于等到了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合作项目的第二个章节:常设展三部曲之二“万物的声音”,展览一直延续到2023年2月5日。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为观众呈现百余件现当代重要的艺术作品,并用物作为一个线索,串联起从立体主义到今天的艺术历程。
与常设展三部曲之一“时间的形态”相比,“万物的声音”也有一条时间的线索,但是借由“物”的概念,将整个展览更为细致地划分为18个章节,从不同的角度和背景带出展览作品。策展人贝尔纳·布利斯特恩和帕梅拉·施蒂希特采用了法国诗人弗朗西斯·蓬热于1942年发表的诗集《采取事物的立场》的英文译名“万物的声音”(The Voice of Things)作为展览标题,再次提出“到底何为艺术”这个核心问题。
静物画变革
从人类拿起画笔,就已经开始描摹周围出现的物品,但是把物品作为专门的艺术描绘对象并进行审美角度的重新塑造,始于16世纪静物画这种艺术题材。艺术家会将各种器物和食物进行摆放,组成画面,在二维平面上再现真实场景。
而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艺术的先驱们开始进行各种实验,对传统的静物画也进行了“变革”,他们开始摈弃要把物完美再现的传统技法,而是进行了色彩和造型的各种尝试,通过对物品的描绘,更自由地尝试一种空间概念。作为艺术表现对象的物,好像开始摆脱了它们原本的形形色色,而变成了一种造型语言。
展览正是以毕加索和布拉克等人的静物绘画作为开篇。20世纪初,布拉克与毕加索开始了一场实验,基于多个视角对物体进行形状观察和分解,这一时期的创作被称为立体主义。比如展览中毕加索1925年的作品《静物》,我们已经完全感受不到这跟以往的静物画的任何相同之处,作品以线条和流动的色块构成,我们根本看不出来画布上是什么。
另一幅毕加索的画作《含古代头像的静物》则似乎清晰一些,已辨识出一个果盘、一把吉他、一本书和一个石膏头像模型。但在这里,这些物品的表现手法非常返璞归真,可以看到在色块之上,用线条进行勾勒,在深褐色的基调下,有种庄严的自由感。物脱离了画笔和表现的束缚,成为造型元素,更多反映了艺术家本人对画面和空间的理解。在布拉克上世纪30年代的静物画中也可以看到这种自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