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克|捡拾物的碎片 聆听万物的声音( 三 )


这幅作品试图联结法国画家安格尔和德拉克洛瓦笔下的宫女,不过这是一个被拆解的散架宫女,各种零碎的“身体”部件在盒子中可以让你挑选,如同在跳蚤市场。跳蚤市场在欧洲非常流行,规模也很大,它的缘起正是为闲置物品发起的交换场所,是应对大量闲散物品的解决方式。但是我们在这个散架的“宫女”面前,觉得谁会去买这些东西呢?
物成为世界主角,在后面一件半小时的视频作品《事物的进程》中,有了更巧妙的体现。艺术家组合彼得·费茨利和大卫·威斯使用看似非常简单的道具造出了一个叹为观止的连锁反应装置,在没有人力的干涉下自主运行着。类似多米诺骨牌,这个反应装置充满了必然和意外,吸引我们一直观看这些物的进程,但是其实我们心里非常清楚,这种以物为主角的反应链条其实是人为的安排和设置。
象征的物
整个展览中会让观众迷惑不解的部分在后半段,在这里物不仅仅成为作品的元素,也是解读作品意义的钥匙,本身作为符号承载了象征意义,这些象征意义往往离不开文化阐释,也必然有着框架和系统的限制,在使用物作为符号的时候,高明的艺术家也会同时对系统进行消解。
我们进入展览2号展厅里,迎面是一件大型的装置作品,看似干巴巴的木头制成的展示架,波斯地毯、青花瓷瓶、扇子等等,单独拿出哪一件物品我们都可以理解,但是整个装置物却让人摸不着头脑。这是伊莎贝尔·科纳罗的《含普桑和目击者的风景(III)》,作品介绍提到是艺术家质疑艺术史上的表现体系和符号。她对17世纪画家普桑的风景画构图手法很感兴趣,后者会把小人像放在一个盒子里通过一个洞来观看它们,于是艺术家用装置来构建一种类似普桑构建图像的透视效果,如果我们对普桑的作品没有了解,极有可能影响对这件作品的共鸣,这里的物品象征着西方视角下的东方世界,这个由物构成的风景本身就让人生疑。
批判的物
展览中我看到了去年过世的克里斯托的一件小型包裹作品,1961年的《桌子上的包裹物》。在一个木制藤编边桌上,堆积着似乎是瓶瓶罐罐的物品,它们全被用天鹅绒和布包裹捆扎起来,而且经过了那么久的时间,似乎这些物品已经在里面腐烂,包裹物本身成为一个不可碰触的整体。以包裹大型建筑物闻名的克里斯托夫妇,早期正是以小型的创作,确定了自己对物品的态度,随着这些东西被彻底包裹掩盖,它们的存在意义究竟是什么?它们隐藏了什么?如果物难逃成为废弃品的命运,包裹行为是否是一次逆反和拯救?
在展览的最后,消费社会的图景以一种幽默的方式被提出,比如弗朗克·斯库尔蒂的《纽约,早晨06:00》,一个沙丁鱼罐头变成床,搭配背面墙上绘有甜甜圈和咖啡的景观,结合标题,我们看到的是全部由商品所代表的生活方式。
克劳德·克洛斯基的广告传单组合作品《从1法郎到1000法郎》关注了消费社会的图像系统,艺术家从超市广告传单中截取了从1法郎到1000法郎的1000个商品,组成了一个广告拼贴墙面,里面物品似乎什么都有,但又好像看来看去都是那么回事。这个1993年的拼贴,也成了今天再去考古消费品价格的一个很好的参照。
最后这里还有一件作品引起我的注意,是旅法艺术家陈箴的《冬眠/呓语》。艺术家1986年抵达巴黎时,对眼前的消费主义社会感到震惊,他慢慢从画家转向使用拾得物创作拼接和装置作品,在这件1990年的作品中,柜子下半部分是例如打字机、电话机等日常物品被半埋在土里,上半部分则画着品牌名称,但是需要辨认才可读出,我在其中认出了爱马仕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