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锁:平凡世界里的“个人奋斗”精神永不过时|文化济南 | 济南

刘新锁:平凡世界里的“个人奋斗”精神永不过时|文化济南 | 济南
文章插图

刘新锁,山东滨州人,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研究及当代作家作品批评。现任教于济南大学文学院,为山东省作协签约评论家,山东省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
《平凡的世界》所反映的价值观真过时了吗——这个话题近两年里,突然在网络上热了起来。在很多人眼里,孙少平、孙少安的励志故事具有时代局限性,他们所代表的逐梦与“个人奋斗”精神已失去现实意义。对此,“作为一名曾经通过个人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命运并且目前依然在努力着的中年人”,刘新锁近日接受了我们的专访。
主持人:通过您的作品和论文,发现您对《平凡的世界》中“底层人”孙少安、孙少平顽强进取和自我超越的精神有过深刻剖析,当前网络上也有很多草根逆袭的励志故事流传。您能结合路遥的这部著作,对那些仍在平凡世界里努力超越自己的奋斗者说点儿什么吗?
刘新锁:我那篇论文提出的核心问题是:《平凡的世界》作为一部“励志圣经”,曾经激励了千千万万出身于草根阶层的青年人,试图通过个人努力改变自己的身份与命运。即便他们的拼搏、奋斗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在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中还是会焕发出亮丽的精神光芒,这无疑具有一种美学意义。
但是,我们也不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假如社会长期以来阶层固化严重、流动性不足,甚至丧失且完全没有得以改善,在这样的环境中“底层人”付出再多努力最终也是徒劳的。长此以往下去,这类作品的虚幻属性渐渐显现,其倡扬的“个人奋斗”话语范式是否可能会对人们最终失效?
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文学问题,或许还关联着一定的社会现实问题。目前,我们全社会对此有着非常深切的认识,正在大力张扬“不能让贫穷代际传递”、“奋斗精神永不过时”等价值理念,并且正在把这种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付诸于现实,将此类理念落实到社会机制与制度层面。这对那些正在各行业、各领域抛洒汗水和心血,努力以此来改变自己阶层属性与命运的奋斗者来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在这里,作为一名曾经通过个人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命运并且目前依然在努力着的中年人,我想对身边那些奋斗者说——不管外在环境与条件如何,或许我们真正拥有并且唯一可以依恃的,就是我们永不言败的意志、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格!让我们全力以赴把这些品格所具有的能量,进行最大化变现。
机会永远只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强大自身才是王道。这或许有些鸡汤味道,但事实证明有效而且我们也别无选择。否则,我们恐怕只会更加一无所有。
最近网上一位中科院博士的学位论文后记突然在网络上走红,或许同样源自其讲述的“底层人与命运顽强抗争”的故事唤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心灵共鸣,其与《平凡的世界》采用了同样的话语范式,共享了同样的价值理念。
主持人: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相由心生”,民间也有所谓的“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的说法。作为一位文学博士,您能否举例说一下文学艺术在塑造人的性格、气质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刘新锁:文学艺术素养的提升在塑造人的性格气质方面,最直观的作用或许就是对谈吐的影响。拥有一定的知识底蕴和文化内涵之后,个人的语言表达方式与技巧肯定会有所不同。就如同那些在“有文化”与“没文化”之间进行对比的网络段子,虽然是出于搞笑目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展现的也是实际情况。
就更深层和更根本性的层面而言,文学艺术的作用或许在于对外界认知与自体认知的深刻影响。较为深厚的文化素养,有助于更全面、更深刻地思考、体察和领悟“世道人心”,以更宽容、更开放的胸襟与气度,去理解和接纳世界与人性的复杂多元、幽微曲折和参差多态,帮助我们避免狭隘、偏执、片面、粗暴地去认知一切,不用简单化、二元对立的方式评判事物,不轻易被某种先入为主的观念甚至偏见所左右和裹挟,能够尽可能保持独立思考、理性认识与同情性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做出判断时依据常识而不是依据情绪化的宣泄或无主见的盲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