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科波菲尔(节选)|新教材解读:《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双线并行”怎么理解?( 二 )


那是理想破灭的生活。大卫·科波菲尔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与以前的“幸福的孩提时代”作对比,与自己的“伙伴” 斯蒂福思、特雷德尔作对比,与自己的理想希望作对比,感到
“绝望”“羞辱”“痛苦”——理想“破灭”了。主人公要做一个怎样的人?大卫·科波菲尔“喜欢怎样的生活”?那就是文本中说的——“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想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名望的人”。可见,主人公是希望自己有才华、有学识、有教养、有名望、有想象力与上进心的,而残酷的现实却把他拉入社会的最底层,这些理想只能是幻想了。于是“我的眼泪就直往下掉”,“我呜咽着,仿佛我的心窝也有了一道裂口,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似的”。这是无情的继父、无情的社会现实给主人公上的一课。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新教材解读:《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双线并行”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那是极其拮据、每天用一便士一便士计算的生活。文中有几处专门提到钱,一处是正式雇佣之后的工资,每星期六先令。主人公一直重复“是六先令,还是七先令”。为何要重复? 就是工钱太少,不够开销。用六便士雇人扛箱子,用六便士吃一顿中餐。再一处写钱,是说自己的早餐与晚餐——“每天我一人独享的早餐是一便士面包和一便士牛奶”,“买一个小面包和一小块干酪,放在一个特定食品柜的特定一格上,留作晚上回来时的晚餐”。这就是贫穷、辛酸、无比痛苦的生活。
那是孤苦伶仃、孑然一身的生活。大卫·科波菲尔的继父谋得斯通只是给写了信,联系了他的住宿问题,之后就再也不管了。文本几处这样写道:“整个一个星期,我就得靠这点钱过活……从来没有人给过我任何劝告、建议、鼓励、安慰、帮助和支持”,没有人来关心安慰我;“我的处境这样孤苦伶仃”,没有人给我温暖;“我每天去货行,从货行回家,以及中饭时在街上溜达,都会看到许多孩子,可我从来没有结识过其中的任何一个人,也没有跟其中的任何一个人交谈”,孤独寂寞,没有伙伴;“我过的同样是苦恼自知的生活,而且也跟从前一样,依旧孑然一身,一切都靠自己”,任何事情都靠自己。在文章中还有一句——“谋得斯通先生是否知道我住在什么地方,我说不上来”,说明这个继父只关注霸占大卫的家产, 而不关心继子的任何事情。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新教材解读:《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双线并行”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三、“米考伯的生活”线索——米考伯的困难增加了我精神的痛苦“米考伯的生活”这一线索,其核心是展现当时英国底层社会民众贫穷、艰难、悲惨的生活状况。米考伯是因大卫·科波菲尔租赁卧室而起,因交流而结缘,而结下友谊,而患难与共的。米考伯的生活轨迹是较曲折的:与“我”因“出租”房间相识、因贫困相知,又因欠债而沮丧、因债务而入狱、因破产而被释放。米考伯是一个生活在当时英国社会底层的普通而正直、极度贫困又不失乐观的一个人,同时也有着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羡慕上层高贵生活的一面。
因“租房”相识。因大卫·科波菲尔的继父给米考伯写了一封信,要租用他的小阁楼给 10 岁的大卫·科波菲尔住。于是,米考伯出场了。小说有一段肖像描写,这是一个“胖墩墩” 的中年男子,“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又大又亮”的脑袋,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衣服破旧”,却又装出高贵的样子——有神气的衬衣硬领,有气派的手杖,有一只有柄的单片眼镜。见面时小说用了四处“简而言之”来表现米考伯的语言“文雅”,可惜其眼镜是“用作装饰的”,“文雅的气派”也是“装”的。这说明什么?爱慕虚荣,喜欢装作上层社会高贵的样子,这反映了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同时,他又有着善良、爽直的性格,这主要体现在给大卫·科波菲尔热情地介绍“租房”的缘分上,“露出亲密的样子”给大卫·科波菲尔指路,“把街名、拐角地方的房子形状等,直往我脑子里装,要我记住”,防止大卫“迷路”。一种关怀、体贴、善良、真诚展现得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