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系列谈丨跨越千年的茶画里 氤氲着怎样的生活艺术美感

茶叶|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系列谈丨跨越千年的茶画里 氤氲着怎样的生活艺术美感
本文图片

茶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是中国继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四大发明之后 , 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 。 自“神农尝百草 , 日遇七十二毒 , 得荼而解之”起 , 茶在四千年发展进程中 , 既产生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世俗 , 也富于“琴棋书画诗酒茶”的高雅内涵 。
茶益人思 , 墨兴茶风 , 正因茶与书画天然的默契 , 在茶文化发展的同时 , 以描绘茶事、煮茶、茶具等内容的茶画成为独特的一脉 , 包括制茶图、茗饮图、品鉴图等 。 审美活动发生于生活之中 , 内在于生活之流 。 从古代茶画之“生活”的原初语境 , 人们能够领略 , 一片茶叶从自然生长到加工饮用再上升到艺术的品饮 , 即从实用层面提升到艺术欣赏层面 , 所氤氲的生活艺术美感 。
茶叶|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系列谈丨跨越千年的茶画里 氤氲着怎样的生活艺术美感
本文图片

明王问《煮茶图》卷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制茶图】
品茗前 , 茶作为一种劳动产品 , 是如何被培育种植 , 又经历了怎样的制作加工工序?不妨通过反映茶叶种植生产、制作加工至包装待销过程的外销制茶图来直观感受
“夫茶 , 灵草也” 。 (农学家王祯《农书》)茶自“神农尝百草”传说以来 , 便由一开始的药用价值渐渐被人们所熟悉 , “茶味苦 , 饮之使人益思 , 少卧 , 轻身 , 明目”(《神农本草经》) , 有些药茶甚至加入茶叶作为配料起到补虚提气延年之效 , 如宁夏回族的“八宝盖碗茶” 。 汉魏两晋南北朝以迄初唐 , 茶作为食用材料 , 烹饮方式采用直接采茶树生叶煮羹汤而饮 , 吴人称之为“茗粥” 。 至宋代 , 茶已与饭并提 , 有“三餐茶饭”之说 。 “鸡唱三声天欲明 , 安排饭碗与茶瓶”宋代诗人华岳诗中描绘了妇人晨起准备饭与茶的情景 。 明清时 , 饮茶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 基本形成了会茶、送茶、赐茶、茶祭等茶俗 。 可见 , 茶已成为当时人们的生活必需品 。
茶究竟发源于中国哪里?云南镇沅千家寨 , 迄今为止已发现世界上最大的野生茶树群落和最古老的野生茶王树 , 据考证这棵茶树已达两千七百年的树龄 。 事实上 , 中国西南川东、鄂西一带都有分布野生茶树 。 陆羽《茶经:茶之源》也提到:“茶者 , 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 , 伐而掇之” 。 “巴山峡川”究竟何地 , 未可知 , 川滇黔毗邻山区或为一说 。 因茶叶生产种植受自然条件影响 , 南方湿润的气候环境适合茶叶的生长 , 因此 , 古巴蜀茶叶经中原地区向外传播后主要产区分布在长江以南 , 唐代茶区有“山南茶区、淮南茶区、浙西茶区、剑南茶区、浙东茶区、黔中茶区、江南茶区和岭南茶区”(陆羽《茶经》) 。 宋代茶叶重心转移到东南一带 。 至明清时期 , 作为经济作物 , 茶叶的种植面积大幅增加 , 其中主要产地之一闽粤一带 , 尤其是广州成为了中西海上贸易的重要集散地 。
茶叶|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系列谈丨跨越千年的茶画里 氤氲着怎样的生活艺术美感
本文图片

《制茶图》局部 , 约1800年 , 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藏
古代只有中国种茶、制茶和饮茶 。 我们不禁要问 , 品茗前 , 茶作为一种劳动产品 , 是如何被培育种植 , 又经历了怎样的制作加工工序?或许我们可以通过反映茶叶种植生产、制作加工至包装待销过程的外销制茶图来直观感受 。 制茶图绘制有从锄地、播种、施肥、茶园采茶 , 再经过捡茶、晒茶、炒茶、揉茶、筛茶、舂茶等一系列加工工序直至包装入箱待售的全流程 。 其中有些环节画工因无法亲眼得见 , 所以在描绘茶叶生产过程时 , 可能根据本地茶园获得的观感和知识 , 再参考相关范本绘制而成 。 此外 , 制茶图还拓展了装箱、运输、洋商与本地行商交易等环节 , 突出茶叶销售西方市场的主题 , 堪为中西茶贸易的图像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