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系列谈丨跨越千年的茶画里 氤氲着怎样的生活艺术美感( 二 )


那么 , 制茶图最初绘制的动因是什么?中国的茶自17世纪初期传入西方后 , 东方的生活方式让西人向慕并为之效仿 , 由此不仅改善了西方社会的饮食习惯 , 而且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 甚至成为西方的一种社会时尚 。 欧洲人在逐渐接受茶这种新饮料的同时 , 对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焙制亦产生浓厚的兴趣 。 为了满足他们对中国茶以及制作过程和方法的好奇心理 , 18世纪 , 广州出现了以茶叶栽培、加工制作和销售为内容的外销制茶画 。 作为特定历史环境下利用西方绘画技法表现中国文化元素的绘画商品 , 制茶图成为西方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媒介之一 , 并随着中西贸易的扩大渐而发展为18、19世纪西方最受欢迎的外销画之一 。
制茶图由于大部分是专门为欧美市场制作的从出口流传至今 , 在国外传世量较多 。 还有些被收藏在欧美各大博物馆 , 近年国内也屡见不鲜 。 从现存与茶叶相关的外销画看 , 大多是成套绘制 , 以水彩画形式出现 , 且每套数量不等 。 从目前藏本看 , 同绘制于18世纪末期 , 现藏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的一套12幅《制茶图》与英国私人收藏的一套24幅有异曲同工之妙 , 皆描绘从锄地、播种、加工到包装销售的全过程 。 然私人藏本第18幅图描绘的运茶工宰野马取肉为食的情节 , 是英国维院所藏没有的内容 。 美国海事博物馆藏一套13幅《制茶图》、鸦片战争博物馆藏一套11幅《制茶图》、广东省博物馆藏一套12幅《制茶图》和广州十三行博物馆藏一套12幅《茶文化图》内容基本也与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藏本相似 。 藏品表现了从茶的栽培、采摘、加工、收购到出口的各环节 , 画作多着墨于“产” , 即产茶、制茶主题 , 而对“销”的描绘相对偏少 。 此外 , 广州博物馆和广州番禺宝墨园等也藏有多幅与茶叶种植和制作相关的外销茶画 , 画幅大小、内容与形式特征各异 , 以单幅画居多 , 描绘一至三个茶叶制作程序 。 这类外销茶画采用记事性的创作手法记录下整个流程 , 呈现这一时期制茶行业面貌之余 , 作为最直接的图像资料提供给西方人 , 以满足他们迫切想要了解和研究中国制茶工艺的愿望 。
【茶叶|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系列谈丨跨越千年的茶画里 氤氲着怎样的生活艺术美感】毋庸置疑 , 诞生于中西文化交流以及中西贸易发展大背景下的制茶图 , 不仅见证了中国茶文化的西传 , 还为西方人提供学习具有实用价值的茶叶生产技术 , 更对西方社会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 绘就了18、19世纪辉煌的中西商贸及文化交流图像史 。
茶叶|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系列谈丨跨越千年的茶画里 氤氲着怎样的生活艺术美感
本文图片

《制茶图》局部 , 约1800年 , 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藏
【茗饮图】
作为古代文人画独特的符号 , 茗饮图从最初的记事题材逐渐发展为偏向于体现作者的精神追求 , 内容演绎饮茶风俗的历史变迁之余 , 更蕴含绘画语言对中国茶文化的精神诠释
饮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一件事 , 亦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 经过各时期文人雅士以及百姓的推动 , 饮茶之风已被广泛普及 , 随着品饮方式不断演变 , 饮茶的层次也逐渐得以丰富 , 成为一种带有强烈人文意蕴和生活审美的活动 。 我们可以从历代流传下来的茗饮图像资料管窥 。
现存最早的茗饮图 , 是距今约2100多年前汉代帛画《敬茶侍女图》(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一号墓出土) , 描绘了汉室皇族烹煮饮茶的情景 。 乃后历代均有典型品茗作品 , 如《萧翼赚兰亭序》(佚名)、《烹茶仕女图》(张萱)、《烹茶图》(周昉)、《十八学士图》《文会图》(传宋徽宗)、《斗茶图》《茗园赌市图》(刘松年)、《品茶图》(沈周)、《烹茶图》《品茶图》(文徵明)等 , 这些作品作为古代文人画独特的符号 , 从最初的记事题材逐渐发展为偏向于体现作者的精神追求 , 内容演绎饮茶风俗的历史变迁之余 , 更蕴含绘画语言对中国茶文化精神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