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系列谈丨跨越千年的茶画里 氤氲着怎样的生活艺术美感( 四 )


生活之物需要启发主体的审美知觉 , 生成审美经验 , 方为审美物象 。 因此 , 生活之物往往具备形式美特征 , 宋代茶画中造型和釉色上精益求精的茶具就是如此 。 我们可以从《风檐展卷》(赵伯骕作)等作品中精致的茶具发现 , 茶具作为物质载体 , 以其清丽淡雅的美学追求完美地呈现出宋代士人的生活品位 。
元代的茗饮图大多反映强烈的民族性和对宋代茶事艺术兴盛的向往 , 饮茶所特有的文化内涵逐渐体现在作品中 。 明清的茗饮图则多体现以饮茶来反省人生等主题 , 注重品茗场景 , 人物常与山水相结合 , 作品融入了文人的审美意趣 。 许次纾在《茶疏》中指出品茶应与自然环境、茶人心态联系 , 把茶饮作为高雅的精神享受 , 强调“惟素心同调 , 彼此畅适 , 清言雄辩 , 脱略形骸 , 始可呼童篝火 , 酌水点汤” 。 我们亦可从“吴门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陈洪绶、丁云鹏、金廷标、金农、王翬等传世诸多茗饮图的普遍特点感悟 , 文人对于品茗环境的高雅追求 , 有着与日常饮茶决然不同的趣味 。
由此想见 , 中国古代茗饮图体现的美学内涵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 , 创作者往往能体悟到生活本身的美感 , 并能在适当的地方上升到美学高度 。
茶叶|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系列谈丨跨越千年的茶画里 氤氲着怎样的生活艺术美感
本文图片

从宋赵伯骕作《风檐展卷》中 , 人们不难发现 , 茶具作为物质载体 , 以其清丽淡雅的美学追求完美地呈现出宋代士人的生活品位
【品鉴图】
品茶观画 , 蕴藏的是作者的心境、观者的审美品位和艺术修养 。 这一综合性的茶事活动 , 在古代茶画中得到栩栩如生的展示 , 尤其是在明代文人画家笔下
“烧香点茶 , 挂画插花 , 四般闲事 , 不宜累家 。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品茶自宋代以来就和挂画结合 , 挂画被称为宋人四雅之一 , 是文人书斋里和雅集中的时尚活动 。 啜茶观画 , “尝茶看画亦不恶 , 问法求师了无碍” , 可以说 , 挂画成为一种与茶文化生活相伴随的日常逸趣 。 试问 , 何为挂画?茶事绘画如何表现品茗鉴画这一情境?
一般而言 , 将自己的诗词画裱于卷轴上 , 悬挂于室内 , 供自己清赏;或是在文人雅集中 , 各自将得意之作或是收藏的字画拿出来 , 互鉴交流 , 均可称为挂画(亦称“挂轴”) 。 挂画内容广泛 , 可以是诗词、人物花鸟风景等 。 品茶观画 , 蕴藏的是作者的心境、观者的审美品位和艺术修养 。 挂画的讲求 , 是与品茗等其他生活艺术(插花、焚香)融合为一个互为依存和影响的共同体 , 从而构筑和谐的美妙图景与文化体系 , 以更好地表达茶道思想和茶艺内容 。 这一综合性的茶事活动 , 在古代茶画中得到栩栩如生的展示 , 尤其是在明代文人画家笔下 。
茶叶|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系列谈丨跨越千年的茶画里 氤氲着怎样的生活艺术美感
本文图片

明《十八学士图》所绘即为文人品茶、饮酒聚会的典型 , 图为作品局部
以明四家为例 , 沈周《品茶图》、文徵明《茶事图》、仇英《煮茶论画图》《蕉林清话》《东林图》等皆见二三侍童忙于提取书画卷轴、备茶、焚香等 , 主客们则悠然自得 , 把卷论画 , 尽收品茗趣味 。 仇英《煮茶论画图》中部 , 近水坡地二老对坐 , 展卷观画 , 旁有二童 , 一汲水 , 一烹茶 。 边品茗边观画 , 尽享这悠然自得的世外桃源 。 《十八学士图》轴(原画题《宋人十八学士图》四轴)也体现了文人所追求的品茗理想境界 。 此作与我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元人绘《春堂琴韵》《夏墅棋声》《秋庭书壁》《冬室画禅》四轴及日本名古屋德川美术馆藏传赵子昂所画《琴棋书画图》内容与构图相仿 。 画面均可见茗茶与挂画的结合 。 其中第四幅描绘了槐荫下 , 四人共读一画 , 一执尘尾、一执扇、一侧立、一盥手 。 画中有二童伫立前方 , 一持画叉挂画供赏 , 一捧画轴在侧准备更换 。 虽未置茶几 , 与其余三轴茗事与诸艺情趣结合的情境有映带之美 。 明代《杏林雅集图》则描绘丁巳春三月(1437)朝廷官员在少府杨荣府邸杏园里雅集的场景 。 画中士大夫或看画、或弈棋、或焚香、或弹琴…… , 侍者各有所司 , 或持画、或煮茗……尽显朝廷勋贵的清赏雅兴 。 从这些品鉴图中可以感受古人品茶的雅兴逸趣 , 重趣味疏形式 , 自然地与生活相结合 , 毫无突兀之感 。 正所谓 , 闲日知友相会 , 品茗鉴画 , 此为何等闲雅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