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阿来:在文学中,世界跟社会的指向是不一样的( 二 )


我想 , 可能我是第一次在我们中国的当代小说中看到了这样一个世界:所有的草木都是有名字的 , 而且随着四季的更替 , 各种植物萌发新叶的样子、开花的样子 , 在秋天凋零、在冬天枯萎的样子 , 小说中都有细致的描写 。 这是在人的世界之外构造了一个活生生的、充满变化的、也填充着知识的一个世界 。 而且这个世界还带着情感 , 周围的自然之物除了自身的生长变化 , 跟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情感、情绪随时互相生发、互相印证 。 我们今天的大部分叙事文学当中 , 语言是贫乏干枯的 , 情感是浅薄的 , 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我们找不到这种自然之物来映照而造成的 。 所以在《受命》当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感官全开的世界 , 小说的语言也更丰富 , 更饱满 。 这只是说自然之物 , 《受命》还牵涉很多对建筑、街道、房间里面的一些用品、城市的交通等不厌其烦的细致书写 。 这些也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存在 , 而是构成了这些人物生存的环境 , 同时也构成了他们情感投射的一些对象 , 这些东西跟人的内心互相生发 , 已经跟自然之物的作用是一样的了 。
止庵在创作中做了很好的功课 , 我在一些美国小说里看到过这样的书写方式:当天的报纸报道了什么 , 当天发生了什么重要事件 , 当时流行什么书 , 大家都谈什么书、读什么书 , 展览馆在展出什么 , 音乐厅在上演什么曲目 , 电影院在上演什么电影 , 这些都是一个时代鲜明的记忆 。 而我们今天的小说写到这些地方 , 都是语焉不详的 。 一方面我们总是在讲我们要有个现实的文学观 , 我们总是在讲时代、在讲社会、总是在另外一个层面上讲时间 , 但其实 , 我们对这些事情都没有认真思索过它究竟意味着什么 。 也许我自己孤陋寡闻 , 《受命》是我看到的、第一本对这些东西有非常详实描写的小说 。 我想这个描写一方面肯定是来自一个作家个人在那个时代当中的切身记忆 , 但是人的记忆其实并不是那么可靠 , 这个时候就还需要做一点还原的功课 , 需要做一些像考古性质一样的工作 , 重新发现、梳理和研究 。 因为正是这些细节构成了当时关乎人的精神生活或者物质生活的东西 , 带鱼多少钱一斤?大白菜多少钱一斤?小说《受命》都有非常详实的时代记录 , 我相信要恢复这些真实的场景 , 止庵应该也是做了很多案头工作的 。
阿来|阿来:在文学中,世界跟社会的指向是不一样的
本文图片

《受命》有城市文学书写的成功经验
《受命》这部小说写了80年代的北京 , 过去我们谈到北京文学 , 就会讲到京味文学 。 过去的京味文学大概是从老舍他们开始的 , 后来一脉相承 , 有很多人在原来的这个道路继续进行书写 。 但是很快京味文学就演变成一种风情的、民俗的创作路子 , 而真正具有时代质感的东西反而被推到一个很远的地方 , 仅仅成为我们文学理论当中所谓的一个时代背景 。 一旦成为时代背景 , 文学作品中可能就只剩下一些大的政治转换、时代转换的那些关键点 , 真正的、当时的、真实性的那些社会面貌和生活细节 , 彻底消失不见了 。 这么多年 , 我们都在讨论一个问题 , 即中国有相对比较成功的一些乡村文学的写作 , 但是我们可能还没有产生真正的城市文学 。 这可能就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 因为我们并没有写出一个城市真实的面貌、真实的细节 , 不光是人们生活方面的细节 , 还有人与之发生关系的所有的那一切客观的存在 , 它到底是些什么样的呢?
也许这也是将来我们城市文学真正要取得成功 , 需要建立起来的一个途径 , 也许不是唯一的途径 , 但是我相信这肯定是一个可靠的路径 。 而且止庵的这部《受命》的创作已经得到了一些成功经验 , 就是怎么写出具有非常强烈的年代质感的城市文学 。 从这个意义上 , 我觉得甚至不仅仅要重视《受命》这一部作品 , 我有理由对止庵的下一部作品也充满了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