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病|贾平凹的“两个女儿”,文坛公知的“一团浆糊”——文坛3个怪病( 二 )


网上流行一句话: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贾浅浅这首诗对文坛便是这个效果——
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我们不能因为这几首诗,否定贾浅浅这个作者,但这几首歌,揭示出现在的文坛怪象,却是不争的事实。
说完了作品——

怪病|贾平凹的“两个女儿”,文坛公知的“一团浆糊”——文坛3个怪病
文章插图

二、再来,说说文品——中国文坛的“一团浆糊”
《文学自由谈》发表的这篇文章《唐小林:贾浅浅爆红,突显诗坛乱象》,话说重了吗?
在我看来,对贾浅浅的话重了,但是对中国文坛的话,没说重。
现在文学作品无人读,作家无人问津。许多作家说,这是拜金主义的问题,人们只顾着赚钱,没人看书。文学式微是社会的问题。
在进入文坛之前,我也这么看,但在文坛沉浮久了,我愈发觉得,这不是社会的问题,不是读者的问题,而是文坛自己的问题。
就好像一个人射箭射不准,能赖靶子材质不好吗?
再退一步说,《山海情》已经撕碎了文坛的皇帝新衣——这样一部极具文学性的电视剧,激起了如此巨大的收视浪潮。文坛还能说,文学没人看是公众的问题吗?
文坛病了!让文坛生病的3个病根:
圈子化、阶级化、公知化。

怪病|贾平凹的“两个女儿”,文坛公知的“一团浆糊”——文坛3个怪病
文章插图

先说圈子化——
贾浅浅就曾经谈过自己发表文章的经验:
“日后我总结为什么这篇文章能发表,并不是我的措辞有多高妙,立意有多深远,关键就是我拍对了马屁,博得了老爷子的欢心,这点太重要了。”
作家之女的发表经验是,作品得到作家老爹的认可,然后就得到了发表的机会。
个人的创作思路、作品立意不重要,重要的是讨老作家、老编辑的欢心。
发表成了一种资源,推荐成了一种权力。
而文坛的各路作者,又根据毕业院校、作者籍贯、私人关系,划到一个个小圈子。小圈子推荐自己的作者,没有进圈子的自由创作者,则根本得不到发表的机会。
作品好难道会被埋没吗?且不说各位名家的标准飘忽不定,如何让名家有时间看自己的作品?不在那个圈子里,名家为何看一位籍籍无名的作者的东西?

怪病|贾平凹的“两个女儿”,文坛公知的“一团浆糊”——文坛3个怪病
文章插图

再说阶级化——
浅浅体被曝光后,我看有一些诗人给贾浅浅辩护。他们的辩护词尤其搞笑,竟然斥责:非专业人士不懂诗歌,就不要评价。
作为一个职业写作的作者,这句话我是第一个要跳出来反对的。
文艺作品不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吗?没有读者的文学,有什么价值?写给人看的东西,评价权本来就在读者手中。
连烂片导演都知道,一部电影好看不好看,谁说了算?观众说了算。怎么到了诗歌,读者就无权评价了?
不能把诗歌、把文学变成小资产阶级的情趣。文学是属于大众的。

怪病|贾平凹的“两个女儿”,文坛公知的“一团浆糊”——文坛3个怪病
文章插图

至于公知化——
方方是被舆论推到中心的公知作家。
方方是我们能看到的,但还有无数个方方,我们看不到的,仍潜藏在文坛各个山头。
这个话题,可以另作一篇文章。

怪病|贾平凹的“两个女儿”,文坛公知的“一团浆糊”——文坛3个怪病
文章插图

屎尿屁,这些排泄物,看起来是上不了大雅之堂的话,但实际上,从古至今的文学作品中,都能发现他们的身影。
比如,庄子就曾说:道在屎溺中。
再比如,西游记里,孙悟空在五指山做了什么?撒了泡尿,写了个到此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