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期|法曲久曾传海国 潮音今已动宫墙( 二 )


传承如火如荼 , 首个本科班将开学
一个剧种的产生、发展和壮大 , 一定与这个地区的政治、文化、人文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 潮剧曾经有过辉煌的往昔 , 但在现阶段、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将何去何从 , 它的未来和出路在哪里呢?
据介绍 , 2006年潮剧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先后确定了5名国家级潮剧非遗传承人 , 广东潮剧院随之成立“姚璇秋艺术传习所” , 姚璇秋等国家级表演大师收徒传艺 。 2013年启动“潮剧大观园·周五有戏”惠民活动至今未间断过 , 定时定点定期为群众献上潮剧“大餐” , 共享潮剧繁荣发展成果 , 并作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窗口 , 打造汕头城市文化品牌 。 2014年启动潮剧老艺人口述史 , 已出版 。 2015年办广州、深、汕“首届大学生文化节” , 在汕头市著名的小公园演出 。 2016年办大学生潮剧夏令营 。 2017年办大中小学“潮剧进校园” , 至今逾百场 。 对票友方面 , 2001年开始举办第一届票友演出会 , 至今办多届 。 此外 , 汕头戏曲学校除正常教学活动外 , 还办高级表演人才培训班 。 2021年8月 , 为推动潮剧的保护传承繁荣与发展 , 潮汕三市共同提议了《汕头市潮剧保护传承条例(草案)》 , 首次正式提出将潮剧基础知识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 , 鼓励和支持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潮剧文化教育 。
吴国钦老师在接受南都采访人员采访时却以“虽然如火如荼 , 但力度还不够”来形容潮剧在当下的传承 。 他认为目前阻碍潮剧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不少 , “首先 , 眼下的传承多局限于表演层面和技术层面 , 应该也要注意精神层面 , 尤其是事业心方面的传承;其次缺乏好剧本;第三 , 传承需要立足于剧种本身 , 近年来由于外来导演的增多 , 新排戏显得不那么正宗 , 如近期演出的《南海潮》 , 用了几十名漂亮女演员来串场 , 虽然看上去很美 , 但潮味不足 , 像音乐剧 。 其实好戏两名演员就够 , 演一个多钟头还催人泪下 , 如《扫窗会》《芦林会》等 。 ”
而潮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姚璇秋在接受南都采访人员采访时也同意新剧本的创作制约着潮剧的发展 。 “演员总不能只演那几出戏 , 不但观众会看厌 , 演员自己也想要不断地有新的挑战 。 ”不过她同时表示目前是潮剧发展的最好时机 。
近两年国家对潮剧的大力扶植有目共睹 , 姚璇秋不但入选了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 成为广东省获得该殊荣的第一人 , 而且被中国戏曲学院聘为荣誉教授 , 荣誉之高在我们国内各个剧种里面是比较少见的 。 更重要的是 , 中国戏曲学院还开设了潮剧有史以来第一个本科班 , 为潮剧培养高学历人才 。
亲历中国戏曲学院潮剧本科班诞生全过程的著名潮籍作家黄剑丰告诉南都采访人员 , 首批被录取的学生有28人 , 来自潮汕三市 , 涵括了各种行当 , 如武生、花旦、青衣 , 甚至还有伴乐 。 他们先是在北京学习两年 , 两年之后回到广东潮剧院进行实习 。 “可以设想 , 这28个人对于潮剧接下来的传承发展应该能够起到一个种子的作用 。 ”
采写/视频:南都采访人员 周佩文 实习生 陈悦 钟永红 图片由黄剑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