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梁铨:古人今人,江南岭南

展览|梁铨:古人今人,江南岭南
文章图片

展览|梁铨:古人今人,江南岭南
文章图片

倦勤斋的紫藤花之二 宣纸彩墨拼贴
展览|梁铨:古人今人,江南岭南
文章图片

苔(阶有苔斑者为佳) 宣纸彩墨拼贴
文/羊城晚报采访人员 朱绍杰 文 艺
梁铨 , 1948年出生于上海 。 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附中 , 1980年赴美国旧金山艺术学院学习 , 后曾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 , 1995年后生活于深圳、杭州 , 工作于深圳画院 。
8月18日 , 《缺题——梁铨个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展 。 展览由广东美术馆主办、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担任展览总监、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担任策展人 。
画家梁铨的个展大致以“早期、茶点、禅宗、当下”四个线索作为空间的布局 , 又相互交融衔接 , 在广东美术馆的5、6、8、9号展厅 , 形成一个始终绵延不断相互关联接续的整体气象 。
梁铨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同行者 , 也是中国最早将传统水墨结合抽象创作的艺术家之一 。 从85新潮的杭州到美国 , 再回杭州 , 然后又到北京 , 他最后决定长居改革开放最前沿、但远离艺术生态中心的深圳 。
梁铨进入水墨创作 , 其实是一次与故乡、与广东美术馆的因缘际会 。 本世纪初 , 时任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璜生与策展人皮道坚共同发起对中国当代水墨的梳理与呈现 。 梁铨的艺术实践被他们纳入其中 , 而他的艺术亦因此走上水墨道路 。
二十年后 , 梁铨个展回到广东美术馆 , 展览题目出自明代名儒陈继儒诗作《缺题》 。 该诗中有名句“山中日日试新泉” , 梁铨曾借来为作品命名 , 今又以“缺题”为展览名 , 不禁令人联想起陈继儒“隐居小昆山之南 , 绝意科举仕进 , 专心著述”的志趣 。
同样是对性灵自由的向往与践行 , 古人与今人在相隔400多年的时空情景间 , 互为观照 。
创作是生活的某种缘起
羊城晚报:请您重点谈谈本次展览中的“茶点”“禅宗”这两个部分 。
梁铨:展览的四个部分其实都是事后总结的 。 创作是生活的某种缘起 , 很难事先给自己定一个大方向 , 然后再朝这个方向前进 。
“茶点”部分是我意外发现了茶点在茶布上的有趣痕迹 , 联想到有些吉普赛人 , 会根据咖啡杯里喝剩的咖啡形成的印迹 , 来算命 。 这种自然界的意外现象 , 如果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 也会形成一定的趣味和思考 。 后来我用这种方式 , 有意识地把染料和茶混合在一起 , 在宣纸上点了一些茶迹 , 然后把它收集起来 , 做一些排列 , 就形成了我这个阶段的作品 。
至于“禅宗”系列 , 是我到深圳以后创作的 。 当时忽然进入到一个商业社会 , 有些不适应 。 当时我来倒不是为了发财 , 而是想做点事情 , 经常感觉有点困惑 。 由此希望从自己对禅宗的理解出发 , 在作品里表现中国艺术中伟大的“空” 。 于禅宗而言 , 行走坐卧皆可修行 , 日常生活同样可以介入抽象创作 , 以获得生机勃勃的诗意 。
羊城晚报:“茶点”有些是本次展览中的新近创作 。 这个系列的缘起和发展是什么?
梁铨:“茶点”这些作品我以前就做过 。 20年前 , 广东美术馆还收藏过我一两件这类作品 , 但现在的面貌已经不一样了 。 去年疫情发生以来 , 我自己的情绪和心态都受到了影响 , 觉得外面的世界已经不是原来那个世界 , 不知道自己干什么好 , 创作也大量减少 。 但我想 , 最好的应对方式还是继续创作 , 于是就烧水冲茶 , 创造了这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