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舞剧《井冈·井冈》:一抹情愫,晕开一段血泪史

作者:陈伟科
近日 , 曾摘得中国舞蹈“荷花奖”的舞剧《井冈·井冈》亮相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剧场 , 通过三口之家的故事 , 展现了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 。 时值建党100周年之际 , 再度回味此剧 , 别有一番风味 。
舞剧|舞剧《井冈·井冈》:一抹情愫,晕开一段血泪史
本文图片

舞剧《井冈·井冈》剧照
双人舞——情感外化之利器
《井冈·井冈》分四幕 , 每一幕之间相对独立又互相串联 , 贯穿全剧的除了“信”这一符号之外 , 还有四段深情的双人舞 , 通过大量“高低空间”的转换 , 使作品充满磅礴激荡的情绪 。 从一幕的二人互生情愫 , 到二幕的同患难、共甘苦 , 前两段双人舞中运用了大量的高把位动作 , 譬如“肩上托举”“高把旋转”等 , 以表现二人爱情的浓烈与一心向党的热忱 。 众人将秋山与小丹托起 , 霎时 , 秋山止住 , 小丹越升越高 , 直至在众人的簇拥下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超高空间” , 她如松般矗立 , 双眸中散出掩不住的坚定与从容 。 此时 , 血浓于水的军民情感在“凝结”中沸腾 , 革命决心在“静止”中燃烧 。
若说前两幕的双人舞是情感的铺垫 , 那么后两幕的双人舞便是升华 。 第三幕时 , 小丹怀有身孕 , 双人舞显得轻柔悠长 。 在第三幕末尾 , 秋山已故 , 这段由小丹单方面引导的舞蹈虽只剩下“摇臂、拖拽、背起”几个动作 , 却表达出对心爱之人的不舍 , 以及其可撼天、可动地的革命决心 。 第四幕时 , 通过大量的“无接触”双人编排 , 表现二人天人两隔的状态和精神沟通的场景 。
“道具”——传情达意的不二之选
在舞剧中 , 道具的应用已然屡见不鲜 , 为内容的表述起到积极作用 。 该作品也不例外 。 在男女主人公的“双人舞”中 , 道具是两人情感生发的重要媒介:因“草鞋”而萌发 , “军帽”而稳固 , “童衣”而深化 , “长凳”而再生 , “幼崽”而绵延 。 其中 , “军帽”是秋山之物 , 也映射着军民的水乳交融 。 “长凳”出现在第四幕 , 此时的秋山与小丹天人两隔 , 这“长凳”就好似冥界与现实之间的“奈何桥” , 成为了两人沟通的媒介 。 剧中一幕 , 二人相背而坐 , 中间被竖起的“长凳”隔开 , 通过灯光的渲染 , 两侧黑白分明 , 细窄的长凳如屏风般划开了两人的界线 , 将生死的距离体现得恰到好处 。
“典型”——现实题材编创的良方
现实题材舞剧可以取材现实 , 这就使得典型的人物和环境尤为重要 。 在整部作品中 , 小丹一直起到引领剧情发展的作用 , 从“汇合” , 到“坚定” , 到“悲痛” , 再到“不舍” , 这是她的情感变化 , 亦是劳苦大众的真实心理 。 编导通过高度凝练的“典型化”后 , 使得独舞与群舞有了呼应关系:群舞是主角的映射 , 主角是群舞的结晶 , 二者相辅相成 , 真实再现了当年那段辛酸的血泪史 。 在这部现实题材的舞剧中 , 编导对“民众”群像的塑造用功颇深 , 可看出其良苦用心 , 由此“典型”对于现实题材编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只有高度概括、凝练 , 才能真实再现、吸引观众 , 从而引发“共情” 。
【舞剧|舞剧《井冈·井冈》:一抹情愫,晕开一段血泪史】对于生活的凝练 , 需要深入生活、扎根生活、感悟生活 , 而对于历史的凝练更是要了解历史、熟读历史、反思历史 , 这就要求艺术工作者既要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 , 又不能脱离生活、孤芳自赏 , 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出更加真实凝练的“典型” , 展现艺术的真与美 , 创造出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佳作 。 (陈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