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趾高气昂地践踏礼俗传统、高举“现代性”才是不折不扣的迷信

礼仪|趾高气昂地践踏礼俗传统、高举“现代性”才是不折不扣的迷信
本文图片

(IC photo/图)
当代人常常表现出的可称之为过度当代自信或者当代崇拜意识 , 必然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轻侮、傲慢与无礼 , 因而非常粗鄙蛮横 , 这种过度自信如果兑换成现实行为和行政决策 , 无不草率浅薄 , 危害极大 。
比如 , 对待延续至今的各地传统风俗礼仪 , 轻易毁弃、践踏、破坏、禁绝之事 , 屡屡不绝 , 平坟毁棺之事自不必说 , 如出动城管于年节期间撕春联、烧民间乐队唢呐等等 , 都是近年发生的事 。 这些行为打着一个旗号 , 无一不轻率地先给遭毁弃、践踏、破坏、禁绝的事物扣上一顶帽子:“封建迷信” 。
我敢说 , 轻易给别人扣上“封建迷信”帽子的人 , 未必说得清什么是封建、什么是迷信、什么是封建迷信 。
轻易地把生产和销售纸人、纸马、纸房、冥币等定义为“封建迷信” , 是草率的 , 没有认识到中华传统风俗礼仪尤其是丧葬祭祀的深义和作用 。 那种动不动就追根溯源 , 如考察纸币所产生的历史以证明烧纸钱并非中华古礼固有之俗等等 , 而不是从义理上体察领会其中精神价值的 , 貌似科学求实证 , 实则最迂远不经 。
丧亲之痛、仁孝之思 , 需有所凭借、有所依恃才能完成情感的表达 , 而有形的纸人、纸马、纸房、冥币等 , 经焚化眼见其化灰继而归于无 , 仿佛携带着生者的心愿 , 随逝者于渺渺杳杳而去 , 无疑能缓释消解生者之痛 , 而丧祭之礼的仪轨及其祭祀时间周期的风俗演变 , 无一不是徇情而设 , 是人们随着物质的产生同时引入并借助演变转化形成的 。
历来官府对民间习俗普遍持宽容态度 , “礼从宜 , 使从俗” , 通常的态度是“从之” , 而不是轻易“废之” 。 如果一个时期民间礼俗过于奢僭靡费 , 坏礼害俗 , 官府有责任告诫裁抑纠正 , 但绝不至于彻底废除 。 日常礼仪风俗 , 端赖乡间年高德望之人据礼义而损益之 , 民间执行礼仪之人也会自觉拿捏尺度 。 这大约是从前的风俗礼仪生态之常态 。
风俗礼仪对国家社会组群文化有重大的意义 , 自不必说 。 其中最为现代人轻易诟病、让现代人随时兑换时代优越感的就是那些看上去涉嫌“封建迷信”的东西 。 岂不知 , 物之不齐 , 人分差等 , 自古以文化人 , 以礼导人者 , 无非二途:忠鲠孝义以教君子 , 因果报应以警愚俗 。 换成现在的话说 , 忠鲠孝义 , 是君子之所服;因果报应乃愚俗之药石 。 仁者爱人 , 君子仁义所在 , 就在于不以仁义之心轻易废毁愚俗之药石 , 即不以迂远理义 , 导不可劝喻之人 。
孔子从丧葬入手 , 寓孝义于丧礼 , 以期民德归厚 , 抓住了人性关键之处 。 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基是“孝” , 而孝必须通过“丧祭”生发并扩充为文化 。 这是理解中华文明的关键 。 “孝”一旦无“祭” , 则仅剩质朴之“孺慕之情” , 还不能扩充为风俗伦理、政治理念和文化传承 。
有识之士发现 , 中华文化数千年之所以绵延不绝、随时发展进步并不断完善壮大的原因 , 一是中国文化以阙为常 , 不以满自矜 , 故能保持不断学习、不断吸收、不断自我完善的上进状态和生存毅力;二是中华文明孕育的文字、文言、诗词歌赋等等 , 成为中华文化优雅高级的表达、传播、保存的载体与方式 , 而熟悉这种高雅文化的读书人阶层长期掌握话语权 , 为外来的文化和宗教的进入设置了高门槛 , 因而历史上外来的异端邪说难以达乎士大夫之心;三是中国古人将文化精义稀释应用并演化为风俗礼仪等等日用伦常层面的自觉和习惯 , 其所维系的人情往来 , 为人处事的自觉等等 , 成为抵御外来异教的最前沿文化防线 。 所以 , 必须认识到数千年演变至今的风俗礼仪 , 仍饱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体温 , 其现实作用和未来价值 , 是不能轻易以一句“封建迷信”所污名和剿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