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翼升|从旧家族走出的新女性张爱玲的母亲和姑妈( 三 )

黄翼升|从旧家族走出的新女性张爱玲的母亲和姑妈
文章插图
张爱玲与姑姑在卡尔登公寓的阳台上合影黄素琼离婚后不久便第二次赴法国学习油画和雕塑,与当时留法学美术的徐悲鸿、蒋碧薇夫妇和常书鸿都相熟。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她才回国,原因是张爱玲这一年高中毕业,按照离婚协议,张爱玲的教育问题黄素琼有权过问。据张子静讲,黄素琼这次回国,同行的有她的一位美国男友,名叫维斯托夫,是生意人,年约四十,长得很帅。黄素琼与美国男友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同去了新加坡,在那里收集马来西亚的鳄鱼皮,加工制造手袋、腰带等皮件。1943年新加坡沦陷,男友死于战火,黄素琼从新加坡逃难到印度,一度做过尼赫鲁两个姐姐的秘书。1946年二战结束后,黄素琼第二次归国,经过战争的磨难,她下船时是一副憔悴的模样。张茂渊看见了不禁脱口而出:“唉唷,好惨!瘦得唷……”已成为名作家的张爱玲眼眶都红了。在上海黄素琼与张茂渊、张爱玲住在一起,张子静不时去看她,她做了他喜欢吃的菜,注意他的饭量,关心他的近况。一次黄定柱过生日,张子静没有按老规矩行跪拜之礼,黄素琼乘没人注意时便责备他不懂礼貌。张子静认为“我母亲虽然长年住在国外,习惯了西方生活,却没有忘记中国旧社会的礼仪”。1948年张子静曾劝黄素琼回上海定居,黄淡淡地说:“上海环境太肮脏,我住不惯,还是国外环境比较干净,不打算回来定居。”(《我的姐姐——张爱玲》)也是在这一年,她终于又去了英国。1951年她曾写信告诉张茂渊与张爱玲,她在工厂做女工,制皮包。连张茂渊接信后都不知说什么好,悄悄笑道:“这要是在国内,还说是爱国,破除阶级意识——”其实她很想学会裁制皮革,自己做手袋销售,不过这一计划,似乎没有成功。她在英国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是变卖她从中国带出去的几只衣箱中的古董。1957年,已移居美国的张爱玲得到伦敦来的消息,得知母亲病重,必须手术。当时张爱玲已与赖雅结婚,经济相当拮据,但还是写了信,并附去了一百美元的支票。不久黄素琼去世,她留下的最后一只箱子给了张爱玲,成了张爱玲与赖雅的宝藏,他们得以将古董逐个变卖,贴补他们收入的不足。(《张爱玲在美国——婚姻与晚年》)张爱玲对母亲一直怀着感激之情,知道“母亲是为我牺牲了很多”。她钦佩母亲的勇敢,说母亲小时候家庭守旧,缠过足,但她却“踏着这双三寸金莲横跨两个时代,她在瑞士阿尔卑斯山滑雪至少比我姑姑滑得好”。又说“她是个学校迷”,但从小没有上过学校,她总是“梦想与羡慕别人”,“后来在欧洲进美术学校,太自由散漫不算。1948年她去马来西亚侨校教过半年书,都很过瘾”。对她晚年去工厂当女工,学做手袋也很欣赏,认为母亲的想法在今日已很流行,许多青年人自制手工产品可到商店兜售,而她母亲“不幸早了二三十年”。张爱玲还引用她母亲的话说“湖南人最勇敢”。的确,在黄素琼身上,反映了湖南女子不畏艰难、敢作敢为的豪爽、泼辣的性格。姑姑的家张爱玲姑姑的家,一开始是母亲、姑姑共有的家。母亲与父亲离婚后,姑姑也因讨厌哥哥张志沂的为人,宁肯搬出来与嫂嫂同住。她们俩共同租下了一套公寓,这套公寓位于赫德路(今叫常德路)和静安寺路口处,当时叫爱丁顿公寓(现在叫常德公寓),六楼靠右手的那一套。母亲尽管第二次出了国,但张爱玲仍将这地方当作自己的家。后来,1937年母亲回国,张爱玲从父亲的家里逃出来,投奔的就是这个家。1942年张爱玲从香港返回上海,靠卖文为生,住的也是这个家。姑姑张茂渊后来告诉她,她母亲出国时就托付了张茂渊,而张茂渊也作过许诺,承担了照顾张爱玲的重任。因此姑姑对张爱玲来说是仅次于母亲的亲人。从1942年到1952年这十年的时间,张爱玲一直与姑姑住在一起,尽管公寓从爱丁顿换到卡尔登(今叫长江公寓,位于国际饭店身后的黄河路),但两人之间的感情犹如母女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