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龙口文学|金农《佛像图》背后的故事

龙口|龙口文学|金农《佛像图》背后的故事
文章插图
文/刘玉涛
丁氏家族惊世收藏中,有一件清代珍宝,金农《佛像图》弥足珍贵,现为国家一级文物,烟台博物馆十大鎮馆之宝。
【 龙口|龙口文学|金农《佛像图》背后的故事】金农被誉为“扬州八怪之一”之首,清代享誉很高,杨州八怪”中的每个人都多才多艺。他们于自己所擅长的领域表现出或狂或怪的独特个性,将人生的经历与一己的感悟融入到诗文书画的世界。金农作为“扬州八怪”之首,其书画作品中贯穿了他持之以恒的爱好与追求,并且直截了当地将个人的领悟与哲学观念展现其中,颇具特点。
金农尽管是在50岁后才从事绘画,但其人物画风格在整个清代画坛都算得上是别具一格。金农的人物画以佛像、自画像居多,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幅金农所绘的《佛像图》是其作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佛成道日,时年金农74岁。
金农《佛像图》中,一佛身着红袍,鬓髯浓重,双目微闭,神情祥和。其衣纹线条粗莽,顿挫颇多,下笔波澜起伏,看似粗重繁密而实则内含韵律。金农的题记也与寻常样式不同:环绕佛像周身,题写满幅,仿佛现代“嵌入式”的版式,却更加紧密。题记内容共分两段,前后相连。第一段长题记述了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国后,著录中见到的历代名家所绘佛像。第二段则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评论,并引述朋友的点评。题记全文以金农独特的隶楷风格书写,引入其自创“漆书”的特点,具有古拙的金石意趣,与佛像衣纹的苦硬、粗莽风格相互映衬。
金农《佛像图》为他的代表作之一。该画采用“游丝描”、“金错刀”的技法,堪称稀世珍宝。这幅金农《佛像图》的背后有一段流传的过程。《佛像图》原本藏于潍坊十笏园丁善宝家,后传入黄城丁氏家族“西悦来”六份家。1946年黄城解放,丁氏家族浮财被分,百姓们各取所需,将有用的东西纷纷拿走,丁氏家族的一名长工是城西松岚村的林某,什么也没有拿回家。妻子见他空手而归,说道:“别人都分得东西,你为何不拿?”林某说平日里东家厚待我,我怎么好意思再拿东西,妻子说道:“别人都拿,你不拿,白不拿。”又让林某返回去,这时,有用的东西都分完了,院内只剩下两捆字画,他夹着字画回到家准备当柴火烧,也给老伴交了差,老伴还埋怨他拿些没用的回来,顺手将两捆字画放到了厢房的阁楼上,时间长落满了灰尘,这一放就是几十年的时间。
1963年,烟台博物馆到松岚村收购文物,林某听说后,想起家中阁楼上的两捆字画,便把工作人员领回家从阁楼上取下字画,弹去厚厚的灰尘,打开一看,足足有70多件,带回烟台逐件鉴定。从中发现了这幅金农佛像轴和50余幅有价值的字画,原烟台专属十分重视,拨出1800元专款给林某,将50余幅字画全部收购。事隔几年,著名文物鉴赏家张伯驹先生到烟台,当他鉴赏这幅画时大为震惊,连呼:“世界第一,世界第一!”张老感慨地说:“这幅画我寻它40多年,认为早已流失海外,没想到竟然在这里寻到了真迹,万幸!”叶剑英元帅鉴赏此画后,深情地说:“一定要好好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丁氏家族富裕后,特别是到了清末,“泰来”的丁树桢;“文来”的丁葆筠;“西悦来”的丁鲁臣和“光裕堂”的丁佛言等有识之士,官居京城时与金家王懿荣、鲍子年、盛昱以及潍坊的陈介琪等人交往甚密,借助当铺遍布大半个中国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收藏了大量青铜器、陶瓷器、石刻、古币、古籍善本、碑拓和字画。丁树桢收藏的三代青铜器装满了五间大房子,有200余种。丁子真收藏了大量秦砖汉瓦、南北朝瓦当、数百件金石拓片,3万册古书。丁岑甫收藏的二十四史多达120套。丁佛言毕生致力于金石研究,鼎、彝、龟甲、钱陶等无所不藏,仅精拓先秦文字即达六七千片。1925年北平故宫博物馆成立,他出任古物审查委员会委员,曾对1048件青铜器上的铭文进行研究。晚年临写过一份毛公鼎。毛公鼎为西周晚期青铜器,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在陕西岐山出土,腹内铭文32行、497字,现藏台北市故宫博物馆。丁佛言临摹的这10大页书法作品,建国初由其夫人与子女捐献给山东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