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伟|艾伟:文学的内在逻辑|思无止境( 二 )


艾伟|艾伟:文学的内在逻辑|思无止境
本文图片

人类的脑子里经常有坚固的东西 。 这些东西也不能说是错误的 。 人间有一些事物总要按照一定的伦理展开 , 这没问题 , 但在我们写小说时 , 这些坚固的事物有可能是我们想象人物的障碍 。
有一次我在讲课 , 讲到人类对于杀人犯想象的固化问题时 , 一个女同学就站起来问我 , 一个杀人犯怎么可以原谅呢?我说 , 我在谈的不是原谅不原谅的问题 , 杀人犯自有法律来处理 , 我们现在谈的是小说家对人物的想象问题 。 我说 , 世上的事没有这么黑白分明 , 假设这个杀人犯是你哥哥 , 而你哥哥从小对你很好 , 很宠爱你 , 满足你各种小小的愿望 , 有一天 , 你听到你哥哥杀人了 , 你脑子中你哥哥的形象一定比公众认为的要复杂得多 , 生命中关于你哥哥的一切在那一刻都会向你仰面扑来 , 是鲜活的、丰富的 , 带着个人情感的 。 你的哥哥绝不是判决书上的那个形象 , 也不是公众心目中那个固有的形象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文学不是一份判决书 , 而是有着生命感觉的文本 。 所以当小说家想象一个人物时 , 不能让概念来左右你 , 而应该用亲人的角度去想 , 从人物内心的世界去想 , 因为落实到具体的人时 , 其实我们都是很难用概念去框定他的 , 他往往是复杂的、野生的 , 有着自己的个性和生存逻辑的 。
观念从某种程度上是件极其可怕的东西 。 在生活中 , 其实我们中大多数人都是善好的 , 我们有自己的内心尺度 , 我们按照这样的尺度行事 , 我们都不会去杀人 。 杀人这件事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 。 即使事先赦免你杀人无罪 , 不用担法律职责 , 给你一把刀子 , 你也未必下得了手 。 恶也是需要力量的 。 但观念可以让我们杀人 。 这种例子非常多 , 比如国家间的战争 , 民族间的战争 , 宗教间的战争 。 特别是宗教间的战争 , 完全是观念之争 。
艾伟|艾伟:文学的内在逻辑|思无止境
本文图片

比如“文革” , 有许多观念造成的悲剧 。 观念可以扭曲伦理 , 使父子之间决裂 , 夫妻间相互告密 , 同事之间相互提防 , 那些被贴上“坏分子”标签的人会受到无情的镇压 。 这是观念的可怕之处 。 观念会让一个人变成非人 。
战争就是一个需要一个巨大的观念才能进行 。 战争直接把对方定义为敌人 , 赋予杀人以合法性 。 当人被抽象成一个叫“敌人”的概念时 , 杀人便成了轻而易举的事 。
【艾伟|艾伟:文学的内在逻辑|思无止境】我曾写过一部叫《战俘》的小说 。 故事发生在朝鲜战争中 , 中国志愿军战士被捕 。 做一个俘虏在革命意识形态中是一个耻辱 , 是不合法的 。 小说的主人公因此试图自杀 , 在一次筑路劳作时 , 跳入了冰窟窿 , 结果俘虏营中一个美国军官托马斯救了他 。 之后 , 托马斯一直很照顾他 , 他们由此建立了友谊 。 后来 , 志愿军在美军战俘营越狱 , 在逃走前 , 小说的主人公还到托马斯住的宿舍并在墙上写了“再见托马斯”这样的话 。 然后 , 他逃入深山 , 他太累了 , 就睡着了 。 当他醒来时 , 发现托马斯拿枪对准了他 。 他出于本能也举起了枪 。 两人对峙 , 这时托马斯说 , 跟我回去 , 我保证你没事 。 就在这时 , 志愿军战士扣动了扳机 , 击中了托马斯 。 志愿军战士开始有些内疚 。 他来到托马斯身边 , 然后说 , 我代表人民毙了你 。
当普遍概念的敌人变成一个具体的“个人” , 并且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时 , 杀人马上变成一件艰难的事 。 这位志愿军战士最终需要用那个庞大的意识形态去缓冲或对抗他杀人的不安 。 当然 , 在小说的下半部 , 我们发现托马斯其实没有被杀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