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_文化|清朝时期石头眼镜
每天了解古玩知识
本文图片
石头镜就是水晶眼镜 , 用来制作石头镜的水晶以白色和茶色天然水晶为主 。
白色水晶是佛教七宝之一 , 制成眼镜佩戴 , 能使人心灵宁静 , 净化人体自身负能量 , 据说可辟邪 , 给人带来好运 。
茶色水晶能使人体细胞活跃 , 减缓衰老 , 促进再生能力较发达 。
水晶属三方晶系的宝石 , 我国的新疆、内蒙古、广西、湖南、江苏等地都出产水晶 , 其中江苏东海是水晶的重要产地 。
水晶的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硅 , 制作的眼镜硬度高 , 大约6.5~7.O , 密度大 , 脆性也大 , 透明度高 , 具有天然防雾功能 。 水晶眼镜属水 , 具有凉性特点 , 所以 , 佩戴茶色水晶眼镜会感觉凉意 , 在西北地区有护目功能 , 可防风尘 , 有隔热养目一说 。
【水晶_文化|清朝时期石头眼镜】眼镜是当今社会人们离不开的日常用品 , 其利用镜片的光学原理校正视力 , 以实现观物清晰度 。 那么很平常的眼镜 , 怎么也会成为了收藏者的目标呢?
本文图片
事实上 , 眼镜在国外的收藏历史悠久 , 一些人还将眼镜作为投资对象 , 在拍卖行内拍出高价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
从拍卖的情况看 , 一副清代石头镜片的古董眼镜 , 目前的价格至少在50万元以上
不过眼镜并非中国人的发明 , 而是正宗的舶来品 。 据未经完全证实的考证 , 欧洲的眼镜是由意大利比萨城一个玻璃工创制的 , 时间在1286年之后不久 。 为了挣钱养家糊口 , 他一直将眼镜制作方法秘而不宣 , 这种早期的眼镜是将镜片装在可折叠木框或金属框里 , 镜框可以开合 , 配戴时夹在鼻子上 , 不用时将其折叠置于镜盒里 。 这一发明的大部分形式到目前依然存在 , 显示出该工匠的非凡发明能力 。 好在眼镜出现有据可查的是一幅画作 , 1352年托马索在布雷维索作的普罗旺斯像中 , 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戴眼镜的人物画像 , 而作于1380年的教皇保罗画像中 , 保罗所戴的正是意大利玻璃工匠所创制的眼镜 。
眼镜传入中国约在15世纪 , 从文字记载来看 , 明代张宁在其著述中提到他见过的两副眼镜 。 与此同时 , 罗懋登在16世纪末著《三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一书的第五十回写道:永乐八年(1410年) , 满剌加国王朝贡“叆叇十枚” 。 叆叇就是当时中国对眼镜的称谓 , 是眼镜的阿拉伯文al-unwainat或波斯文ainak的音译 , 不过现在叆叇一词早已不为人所知 , 而意译的眼镜一词却一直沿用至今 。 因此 , 可以说眼镜传入中国已有600年的历史了 , 但眼镜大量出现则在清代初期 , 后广东人仿其样式以水晶石制之 。
本文图片
欧洲眼镜后来发展为系绳式眼镜 , 随西洋传教士和胡商传入中国 , 初期价格非常昂贵 , 被视为奇珍异宝 , 稀罕之物 , 绝非普通人可以拥有 。 至清代乾隆年以后 , 苏广工匠已能小批量生产 , 店铺云集 , 价格亦随之回落 。 并有聪慧工匠加以改进 , 发明了中国式镜架 , 从存世的实物可以观察 , 较早的镜架以马粪纸制形 , 外用黑漆涂刷 , 干后坚硬光洁 , 镜片夹在圆圈内 , 轻巧而避震 , 圈旁有两小孔 , 穿绳索挂于耳后 , 以后又用白铜牛角甚至玳瑁等良材制作镜架 , 同时又增加了眼镜脚 , 这就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对眼镜的使用 。
- 古琴|新展预告|年度大展,走进古琴的文化空间
- 中国传统文化#五月,一首诗站在窗外
- 概念图!韩媒发文又在文化方面发起挑战,这回是跟日本争“妖怪”
- 文物|上博虎年迎春展,呈现中日文物中的虎文化
- 乐·观空间@组图:“乐·观空间”首展开幕 展现“一老一小”特色文化的交融和传承
- 水墨丹青栏目组!书画名家张明智:「文化强国推广计划」年度风采展
- 文化@禁渔不忘江南韵
- 文化$想要吉祥又喜气挂什么,大文创研究院 吴帆 公鸡吉利图 值得一看
- 艺术|安徽合肥:笔墨书写时代赞歌 “艺术年货”传递美好文化
- 大足石刻|《万里走单骑》第二季走进大足石刻,感受中国石窟文化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