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者|饭圈文化治理的多维观察和专家发声

守望者|饭圈文化治理的多维观察和专家发声
文章插图

【 守望者|饭圈文化治理的多维观察和专家发声】近来,文艺从业者违法失德失范事件频出,“饭圈”乱象产生恶劣社会影响,冲击行业健康发展,引发公众对“饭圈文化”现象的高度关注。对“饭圈文化”进行综合治理,推动娱乐行业健康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共识与期待。为贯彻落实“修身守正 立心铸魂——中国文联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工作座谈会”精神,响应《修身守正 立心铸魂——致广大文艺工作者倡议书》的号召,秉持重大文艺现象必有重点文艺评论的理念,8月26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组织召开“饭圈文化治理”专家研讨会。
来自文艺学、美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青少年文化、政府管理、行业管理等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从学理层面,从多维视角,深入解读“饭圈文化”的产生机理,深刻揭示不良“饭圈文化”的严重危害,共同探讨“饭圈文化”治理的工作方向和具体措施,发挥文艺评论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努力廓清社会风气,回应社会关切。
守望者|饭圈文化治理的多维观察和专家发声
文章插图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兼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彭锋
“饭圈文化”凸显美育的缺失
对于“饭圈文化”,需要作多方面的反思和治理。从我的研究领域来看,这是长期美育缺失造成的不良后果。蔡元培先生在倡导“以美育代宗教”的时候,曾经在美育与宗教之间作了明确的区别:“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宗教是有界的。”针对原始宗教和文明宗教,康德、卡西尔分别在《判断力批判》和《人论》中,作了进一步的区分。显然,“饭圈文化”既不是审美,也不是宗教,还不是迷信,而是三者混合而成的怪胎,或许可以称之为迷恋。“饭圈文化”披着审美和艺术的外衣,但它不是真正的审美。对于这种貌似审美、实质反审美的“饭圈文化”,可以从不同方面去整治,但如果要根治,就需要加强培养真正的审美敏感力和鉴赏力。
守望者|饭圈文化治理的多维观察和专家发声
文章插图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林品
破除泛娱乐行业“数据拜物教”
不良“饭圈文化”现象背后具有这几方面深层原因:一是内地娱乐工业对于日韩“爱豆”造星模式“取其糟粕、去其精华”的引进;二是互联网资本主导的产业生态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数据拜物教”;三是刻意制造并增加“正面”数据、消除或压制“负面”数据的“粉丝运营”的长时间、大规模、高强度的施行。
这种不良“饭圈”现象滋生了极大的社会危害。急功近利的造星模式侵蚀正常的人才培养机制,业务能力欠佳却片酬不菲的“流量明星”挤占影视项目的制作成本;在“饭圈”粉头制造的“催氪金”氛围下出现大量重复购买虚拟商品的现象,由此形成的流行榜单正在破坏文创行业的评价体系;刷量控评、养号刷分、数据造假等行为让网络文艺批评失去公允的评判标准;零和竞争的“饭圈”互撕、党同伐异的“饭圈”反黑不断败坏舆论环境与网络风气。
针对不良“饭圈文化”现象,需要进一步健全行业规范,打击造假行为;查处非法集资,监管应援产业;对未成年消费者施行限购措施,对有偿删帖封号业务进行治理;引导相关利益方承担社会责任,引导青少年树立理智追星观念;抑制资本主导的过度营销,破除平台主导的唯流量论;构建良性的综合评价机制,注重业务能力和实际作品,维护文艺创作和内容生产的健康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