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创作《雷雨·后》是一个寻找《雷雨》的过程

曹禺|创作《雷雨·后》是一个寻找《雷雨》的过程
文章插图
何赛飞饰侍萍曹禺|创作《雷雨·后》是一个寻找《雷雨》的过程
文章插图
刘恺威饰周萍曹禺|创作《雷雨·后》是一个寻找《雷雨》的过程
文章插图
《雷雨·后》剧照曹禺|创作《雷雨·后》是一个寻找《雷雨》的过程
文章插图
曹禺|创作《雷雨·后》是一个寻找《雷雨》的过程
文章插图
主题:从曹禺到万方,中国戏剧跨越百年人文对话
——连台戏《雷雨》《雷雨·后》分享
时间:2021年8月24日下午两点半
地点:上海大剧院
主持:晓露
一个客厅,什么事、多少年、几代人
爱恨情仇都体现出来了
主持人:去年是曹禺先生诞辰110周年,央华保利共同推出了曹禺先生的《雷雨》以及万方女士的《雷雨·后》。在2021年“上海大剧院×央华戏剧演出季”即将拉开之际,我们今天在上海大剧院展开的将是一场具有特殊意义的对话——这不但是一对父女之间的深情对话,也是两代剧作家之间跨时代的对话,更是中国戏剧百年的对话。
首先有请朱光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下央华版《雷雨》《雷雨·后》。
朱光(著名文艺评论家,《新民晚报》文体中心主编):作为一个看过央华戏剧版《雷雨》《雷雨·后》连台戏首演的观众,我谈谈我的感受。谈感受之前,我简单讲一讲《雷雨》的历史和现在,这会帮助大家了解为什么央华要排这么一个版本。
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黑奴吁天录》(原著《汤姆叔叔的小屋》),宣告中国话剧的诞生。但实际中文“话剧”这个词到1928年之后才出现,此前是文明戏。“文明戏”是相对于“戏曲”的概念。大家可以去看姜文的电影《一步之遥》,里面王志文演的就是“文明戏”。文明戏非常热闹,相对于我们现在概念中的话剧而言非常不成熟——观众想看什么就演什么,比如会在舞台上放一个大的游泳池,里面放一条蟒蛇,男主角在水中跟它打斗。文明戏就是那个风格,比较有生活气息,但是它们并不讲究戏剧的结构。
“五四”之后西风东渐,大家觉得戏曲显得有点落后,从东京传来的《黑奴吁天录》样式在日本叫新剧,我们应该向这个方向去发展。在亚里士多德年代,“戏剧”的拉丁文原意是去做什么,就是英文的to do something,将来会发生的一个动作。这个动作一定会影响什么、改变什么、推进什么,彻底使这个故事情节走向有所变化。1928年,先行者们在一次聚会当中讨论我们怎么把这个词翻译成中文。中国传统戏曲以歌舞演故事,说的相对少一点。而新的戏剧样式基本上是以说话的方式来把这个故事讲完,就选用了“话剧”这个词。
为什么说曹禺先生的《雷雨》是中国话剧的成熟之作?它的标志是“三一律”——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事件的贯穿发展。《雷雨》就是一个客厅,什么事、多少年、几代人,爱恨情仇都体现出来了。现在很多人需要穿越来解决问题,其实好的戏剧就一两个时空,但是几代人的故事、对人性的挖掘都清清楚楚、历历在目。
看央华版的《雷雨》《雷雨·后》
瞬间感受到什么叫“经典”
朱光:大家之前对《雷雨》的定义和了解可能止于社会属性分析,比如周朴园是一个资本家,鲁大海是一个工人阶级,蘩漪是一个被封建社会压迫的女性,从一种标准答案的方式来解读这个戏。我看过很多版本的《雷雨》,因为这是我的作业和功课。看央华版的《雷雨》《雷雨·后》,我瞬间感受到什么叫“经典”——就是单纯从人性出发,所以不论在哪个年代看,它都能让你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