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创作《雷雨·后》是一个寻找《雷雨》的过程( 四 )


我为什么敢碰《雷雨》呢?其实也是相同的道理。毕竟我已经看了那么多,《雷雨》我看过不知道多少剧种的改编,甚至包括现代舞,上海芭蕾舞剧院也演出过《雷雨》,作为一个编剧,我心里一直像有一只小虫子在爬——什么时候我能不能也试一试?直到我真的要做,我反而没有压力。我觉得我下决心了,我就要依照我对这部戏全部的情感来重新寻找它。我觉得《雷雨·后》的创作就是一个寻找《雷雨》的过程。尤其现在看了诸位呈现出来的《雷雨·后》,我觉得我找到了《雷雨》。我敢说,虽然我已经看了那么多《雷雨》,这一版《雷雨》仍让我在有一刻,心“怦怦怦”,感觉太有力量了。
主持人:下一个问题抛给朱光老师。中国戏剧100多年了,中国戏剧经典的标准,放在全世界的戏剧经典标准之下,它们有没有什么异同之处?
朱光: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补充一下,万方老师以前跟我聊天的时候说到,她4岁开始看《雷雨》,被钢板震动制造打雷音效的声音吓着了,这是她第一次对《雷雨》的印象。而后她一直非常敬畏父亲的作品,直到创作到了一定的阶段,得到父亲的首肯才放心一点。
关于经典,我认为超越时代的才叫经典。它可能在诞生之初具备一些时代属性,符合当时的时代气息、风土人情,但它最本质的,是抓住了人性的本性。大家都听过一句话——“文学是人学”,其实戏剧更是人学。戏剧的人学是全方位的,戏剧就是人生,戏剧就是人。最终能呈现出人性的复杂、微妙、不可测和不可言传之处的作品,那一定是可以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得诺贝尔文学奖最多的就是戏剧家。
法国导演呈现出
不同于以往的《雷雨》
真看得观众肾上腺素飙升
朱光:《雷雨》毫无疑问是经典,能让我耳目一新的是现在央华的版本。大家能从刚才的视频当中看到一点端倪,它的美学风格和我们以往看到的完全不一样,周家是大理石纹路的客厅,在其中演出一幕幕非常震撼的画面,而四凤的家是木质结构的。木质和大理石纹的对比,不单纯是财富的对比,而是两种美学质感的对比。好的作品在不同的年代以不同的形式去诠释它,依然能够看出作者本身的追求——就是对人的表达,这就是经典。若干年前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和汤显祖逝世400周年,大家彼此握手。很多人会问莎士比亚的作品放到现在还有可看性吗?这个问题其实是问莎士比亚的作品是不是经典。当然是经典,他的作品就是人性的光芒,能够让大家看完之后身心温暖,对这个世界的美好充满渴望,这样的作品一定是经典。只要是反映人的作品,而且能让人产生共鸣,那就是好作品。
主持人:有一位网友问万方老师和张瑞导演,为什么这一次是请一位法国导演去诠释中国经典的戏剧?
万方:外国导演执导《雷雨》这并不是第一次,之前在国外就有过,前苏联演过《雷雨》,还有东欧的国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也演过。这次听可然说要请法国导演来导,我心里是非常高兴的。刚才说到我看了那么多版的《雷雨》,特别期待有新面貌的《雷雨》出现。法国导演果然呈现出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雷雨》,看得我肾上腺素飙升。
张瑞(《雷雨》《雷雨·后》中方导演):我觉得万方老师说得非常好。如果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可能就是六个字:为戏剧、为观众。
何赛飞:这次复排,我感受特别深。半年前第一轮巡演是法国团队来排的,复排是可然老师和张瑞老师一起来主持工作,来帮我们提升加工。我是舞台演员出身,老师跟我们讲“十年磨一戏”,戏不怕磨,越磨越好,越磨越精湛。我昨天排练下来,觉得果然给我们建议了很多,我特别感动,回去都睡不着,我觉得我们接下去会更好。我们每一次演出的时候都要一起加油,上台以前都相互鼓励,必须成,加油加油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