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纪念|让-吕克·南希:向着不确定的未来敞开( 二 )


据统计 , 截至2006年 , 南希已经发表了超过53部的著作(含合著)和四百多篇各类文章 。 对于如此卷帙浩繁的作品 , 学者们也曾尝试将其归入几个主要话题 。 在《新法国哲学(The New French Philosophy)》一书中 , 伊恩·詹姆斯就曾作出这样的尝试 , 他将南希论及的主要话题及其立场归纳如下:(1)南希试图以“共在”(co-existence)和独一复多(singular plural)的方式思考存在问题 , 形成一种独特的本体论;(2)他提出主体和主体性的问题 , 拒绝“在场”主体 , 强调主体的“缺席”;(3)他认为身体的接触构成人们把握世界的原初形式 , 先于概念性的认知 , 也先于任何符号意义;(4)最后 , 他也基于上述理念对政治、艺术和宗教等领域展开了思考 。 而哈钱斯则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 他提出了两条论题 , 认为它们构成了理解南希哲学思考的主要线索:(1)南希哲学的主旨在于 , 探究并捍卫“独一性”(singularity) , 他希望这种“独一性”能免于实体主义(substantialism)的侵蚀 , 后者倾向于从普遍性和本质性的角度看待独一性 。 (2)其次 , 南希认为 , 仅仅在多元性中 , 独一性才是可想象的和可理解的 。
未来|纪念|让-吕克·南希:向着不确定的未来敞开
文章图片

James I. The new French philosophy[M]. Polity, 2012
无论是哪种策略 , 它们在帮助我们理解南希的同时 , 也涉及到了大量令人“不明觉厉”的论题和概念 , 而对这些它们作出解释和澄清 , 进而开辟理解南希哲学的进路 , 正是我们接下来要完成的任务 。
2
南希的本体论:
不可还原的独一性与面向多样的敞开
我们不妨从南希对主体和主体性的论述开始 。 在这一问题上 , 他的思考方式与海德格尔明显相关 。 对此 , 杰弗里·利布雷特(Jeffrey.Librett)曾在南希《肖像画的凝视》一书的英文版导论中进行过简要概述:
按照利布雷特的叙述 , 在主体问题上 , 海德格尔提供了“最强的反笛卡尔主义” 。 依照笛卡尔的主张 , 心灵的本质是思维 , 这意味着主体具有某种恒定的本质 , 且这种本质是“自我确定”的——即便外部世界全然不存 , 主体在自我反思中的存在也无可置疑 。 因此 , 它不依赖于任何外部条件 。 然而 , 笛卡尔主张的 , 主体的“本质性”和“内在性”都遭到了海德格尔的质疑 。 在后者看来 , 生命是“事实性”的 , 这意味着它是特殊、具体和偶然的 , 而不具有恒常的本质 。 同时 , 生命是“在世”的 , 它处在一定的语境之中 , 并且在时间中展开 , 有自己的历史 。 在展开的过程中 , 主体也具有“世界性”:这种世界性是由主体与对象的关系 , 以及主体与他人的关系("与人相处")中进一步构成的 。 因此 , 不同于笛卡尔 , 海德格尔强调的是主体的时空性和关系性 。
未来|纪念|让-吕克·南希:向着不确定的未来敞开
文章图片

《肖像画的凝视》 , [法国] 让-吕克·南希著 , 简燕宽译 / 张洋校 , 漓江出版社2015年 。
和海德格尔一样 , 南希也坚持主体的时空性和关系性 。 但他更进一步 , 将自己的主体设定为一种“缺席主体” , 这一观念带有列维纳斯和德里达的痕迹 , 与“在场形而上学”相对立 。 而“在场形而上学”即是强调事物的“本质”可以通过事物得以显现 。 德里达对此曾有过十分经典的论述:当我说话时 , 我力图让我说出的话尽可能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我的思想和运营在我观念世界中的概念 。 因此 , 在这种意义上 , 我的言语指涉概念的“在场” , 概念就成为了那个通过事物得以显现的本质 , 而且语言和概念实现了同一 。 而“缺席”则意味着人们无从找到事物背后的主体 , 在这种情况下 , 反而是“他者”的踪迹隐含在主体之中 , 主体必须一直暴露在他者面前 。 例如 , 我们会发现自己的语言表达常常“词不达意”或“言不尽意” , 在这种情况下 , 概念在语言中“缺席”了 , 语言的意义被其他听到的人赋予 。 在南希的语境下 , 主体的处境也是如此 , 主体面向他者敞开 , 甚至由他者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