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走出去”,为文明互鉴贡献中国智慧|天下 | 卡西莫夫

文物保护“走出去”,为文明互鉴贡献中国智慧|天下 | 卡西莫夫
文章插图

在吴哥古迹、希瓦古城、九层神庙,“最小干预”“可逆修复”等中国方案把历史
修复4年后,在强震中受损的尼泊尔九层神庙,现在怎样了?
喜马拉雅山南麓,多种文明在“雪山佛国”尼泊尔交织在一起,孕育出独特的文化遗产面貌。九层神庙建筑群位于加德满都市中心南部,现存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是尼泊尔唯一以佛塔形式为居住使用的宫殿建筑,庭院四角各建一塔,砖墙承重,木构披檐,木雕门窗十分精致,尤其是用于支撑披檐或屋顶的斜撑上刻满各式印度教神像,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2015年4月,8.1级强震来袭。九层神庙建筑群遭到严重损坏。应尼泊尔政府的请求,中国政府援助九层神庙震后修复项目于2017年8月正式启动,预计工期5年。
“时间很紧张,又遇到疫情,但我们的进度比预期还快。去年此刻,我们在雨季来临前就完成了九层塔金顶的安装工作,实现‘封顶’。目前,九层神庙建筑群本体修复已基本完成,正加紧进行展陈布置。”负责此次修复项目的文 物“医 生”、中 国 文 化 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许言说。
这支由许言带领的海外文物修复团队,被亲切地称为“国家队”。他们活跃在尼泊尔九层神庙、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柬埔寨吴哥古迹等多个文化遗产修复一线,赢得了当地民众和国际同行的认可。
截至“十三五”末,中国推进援外历史古迹保护修复合作项目已经增至6国11处,构建了稳定多维的政府间文化遗产保护合作网络。
中国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国际合作舞台上,展示出中国担当、中国智慧和中国技术,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贡献。
“保护人类共同的遗产是每一个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责任,修中国的文物和修国外的文物,从保护人类共同遗产的角度来说,没有先后排序。”许言说。
文物保护“走出去”,为文明互鉴贡献中国智慧|天下 | 卡西莫夫
文章插图

文物保护“走出去”,为文明互鉴贡献中国智慧|天下 | 卡西莫夫
文章插图

九层神庙修复前后对比
震后修复,老旧构件的利用率达85%
在九层神庙的木构件修复中,除损毁严重及需要承重的部分,能用的老构件都用回去了,老旧构件的总体利用率达85%
文物修复“小将”袁濛茜,2015年进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工作,她参与第一个项目,便是出差到加德满都,进行九层神庙修复可行性调查。
第一次到尼泊尔,袁濛茜被眼前的一切震惊了。强震已过去6个月,整个加德满都谷地依然笼罩在自然灾难的阴霾下。位于首都市中心的世界遗产——杜巴广场上到处是断壁残垣,精美的木刻神像被掩盖在坍塌的废墟中。
那次行程,袁濛茜还担任项目负责人许言的翻译。在许言和尼泊尔当地官员的对话中,袁濛茜多次听到“真实性” “完整性”这些文化遗产领域的专业名词。作为一名考古学专业研究生,这些词对她而言,清晰又模糊。
“清晰,是因为这些专业名词一直在课堂上被反复强调。模糊,在于如果不是真的接触到一线的遗产保护工作,很难理深刻解它。”袁濛茜说,“文物修复,很多知识、理念是书本上学不到的。”
许言,在文物修复这行摸爬滚打了36年,这名“老将”认定: “这是我职业生涯最难的一次修复。”
“九层神庙建筑群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自身建筑结构缺陷导致它本身就有基础病,又遇到突发灾难造成了致命的创伤。”许言表示,中国修复队接手九层神庙建筑群的时候,情况十分危急,约有550平方米的局部建筑完全倒塌,80%的墙体产生变形和开裂,并伴随出现墙体渗水、基础沉降、排水不畅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