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龙门二十品造像记书风成因探析

作者:李云
摘要
北朝书法成就主要在石刻, 史称“北碑”, 尤以北魏石刻突出, 故其书体又称“魏碑体”或云“龙门体”, 后人习惯上称它为“魏碑”, 而“龙门二十品”造像记则是魏碑体的典型代表。本文就龙门二十品造像记书风来源, 北朝社会的审美基质及其所特有的书写方式与制作手段等方面, 试论述“龙门二十品”造像记书风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
【 北朝|龙门二十品造像记书风成因探析】龙门二十品、造像记、书风、成因
正文
一、“龙门二十品”造像记书风的来源
洛阳魏碑书体是在东汉曹魏西晋隶书的基础上吸收东晋南朝书风的某些特点发展衍变而成的。洛阳东汉永元四年 (公元92年) 和元初四年 (公元117) 袁安、袁敞父子二人的墓碑, 系小篆体, 它结体宽博, 由圆而方, 行笔苍劲。
北朝|龙门二十品造像记书风成因探析
文章插图

延平元年 (公元106年) 伏波将军马援之女贾武仲妻马姜墓记, 虽属汉隶范畴, 但结体舒朗, 用笔简劲。蔡邕等人书丹的熹平石经的隶书八分体和曹魏正始石经中嵇康的隶书一体, 都方整敦厚。曹魏景元二年 (公元261年) 《王基残碑》的隶书, 结体方整舒朗, 用笔圆浑厚重。
西晋的《石尠墓志》, 与《三临辟雍碑》都是晋隶。前者字迹工整;后者结体用笔比较灵活, 与魏碑体已比较接近。西晋《荀岳墓志》则似楷似隶。到了平城时期 (北魏迁都洛阳之前的百余年) 郑重的碑刻、墓志都是采用隶书体书刻, 品貌多样, 是承接十六国隶书而来的, 也可以看做是西晋隶书的余脉。
诚如启功所说, 其“构造和笔画姿态都想学隶书, 但书写技巧不纯, 笔画无论方圆粗细, 写得总不像汉碑那样地道。 ”太武帝时代的《皇帝东巡之碑》和文帝时代的《皇帝南巡之颂》, 笔体欹侧, 有方峻森严的风范。《嵩高灵庙碑》方厚平直;《嘎仙洞祝文刻石》书风浑朴。书写者着意增饰波磔翻挑, 就是为了表现隶书的形式特征, 楷书的写法是不自觉地带入的。
北朝|龙门二十品造像记书风成因探析
文章插图

北魏平城时期似乎已有“楷书”的概念, 公元425年, 太武帝下达的整理文字的诏令中就有“篆隶草楷, 并行于世” 一语, 这里的“楷”, 或许指无波磔的正体书。最具代表的是楷书碑刻《晖福寺碑》, 此碑, 笔画方棱丰厚, 具有俯仰向背的姿态和曲张之势, 茂密的结体出现欹侧的姿势, 康有为称它是“丰厚茂密之宗”。
它的写法与洛阳时期的“魏碑”正体的写法基本一致, 倘若此碑楷书的撇画和捺画写得舒展开张一些, 它的品相就与洛阳时期正体的“魏碑”楷书如出一辙。可以说, 洛阳时期的“龙门二十品”造像记这样欹侧新妍的楷书, 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如果就北魏的楷书而言, 平城时期的《晖福寺碑》一类的楷书样式就是洛阳时期正体“魏碑”楷书的先导。所有这些, 可以看出魏碑体的渊源。龙门二十品造像题记决非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
北朝|龙门二十品造像记书风成因探析
文章插图

二、北朝社会的审美基质
北朝的书法风格是沿着与南朝完全不同的线路发展的。它以重政教之用为发展起点, 转向抒情, 而没有像南朝那样尚装饰、重娱乐的倾向;它追求一种苍凉劲健的美, 这种美是北朝人所具有的纯朴的审美意识与书、刻技艺结合的产物。生长在黄河流域的人生性粗放、朴实, 而鲜卑等少数民族本以游猎为生, 更是剽悍犷放, 在文化方面是远远落后于汉族的。当他们入主中原以后, 无论是风俗习惯或是审美意识都得到了同化, 同时, 汉族人民也受到他们的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