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嵊州”入诗源远流长( 二 )


首句中的“何谢”,疑指何长瑜、谢灵运,有《宋书·谢灵运传》为证:“‘灵运既东还,与族弟惠连、东海何长瑜、颍川荀雍、泰山羊璿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剡中正其游览处,故怀念之。”但在《剡录》卷一,将“何谢”作“王谢”。“王谢”,是六朝望族王氏和谢氏的合称。此处指王导、谢安为代表的北方大族,也讲得通。因为大书法家王羲之,就是王导的侄儿。《同治嵊县志》载:“金庭观,乃右军故宅。有书楼、墨池,墓亦在焉,隋大业间,沙门尚杲为志其墓;永乐间,张推官树碑墓右。山阴有宅,称别业,即戒珠寺。”山阴只称别业,墓葬也在剡县,可见王羲之晚年是在剡溪之滨度过的。王羲之有七个儿子,雪夜访戴的王子猷(徽之),就是羲之的儿子。余封,谓剡中原曾建置为嵊州及剡城县。此二句意为,正俯看着船下长长的剡溪水,想着何长瑜和谢灵运,又从考察剡中原曾设立嵊州和剡城县的事中,认识了嵊州。
唐武德(618626)初年平李子通乱后,因剡县县名有兵灾之象,改剡县为嵊州,当时新昌尚未分剡建县,故此诗既写嵊州,亦写新昌,尤以今新昌南岩、天姥景色为秋色浓郁的代表性景物,一近一远,对仗工整,将嵊、新景物尽揽笔下。此诗通过对秋天傍晚即将骑马告别剡中情景的记述,表达了作者热爱剡中的无限惜别之情,为唐诗中的佳作。明代谭元春《唐诗归折衷》对此诗大为赞赏:“情词缱绻,使人山水之念顿深。”
赵嘏在入元稹幕府期间的一个秋天,因公干过新昌,从剡城出发时写了这首《发剡中》诗。晴朗的秋日,天高气爽,告别了昨夜住宿的嵊州官舍,他骑着马儿,傍着剡溪,从南岩走向天姥,结果天晚了路还长呢,便在石城寺住了下来。这是一首写从嵊州县城出发南游天姥山的诗。因北来从剡溪至天姥山的路径最方便,所以唐代诗人多走此路。诗人第一次来到剡中,时值深秋,又当傍晚,因迫于使命,又不得不告别剡中。“正怀”“更览”“不堪”,真是依依难舍。风起蓼花,长路悠悠,更将依恋之情,化作具体形象。剡中美景,可写者多,诗人选取依傍官舍之树色,凉意袭人之溪声,爽气横郭之南岩,晴云拂顶之天姥,突出了特色。
文人雅士在越地的壮游、宦游、隐游和神游,以及出于其他原因如避乱寓居、考察等来越,为唐代越州文学的兴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诗人们为何独爱越地,钟情于剡溪呢?佳景殊胜固然是一个,但更重要的是这里有深厚的、不可替代的文化积淀,聚拢着许多为唐人所称道的名人先贤,彰显当时文物衣冠萃集的盛况。“武德中置嵊州”,足见“嵊州”历史悠久。
二.宋代,二次将“嵊州”写入诗中的是南宋大贤王十朋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浙江温州乐清人。是南宋绍兴末、乾道初最负盛名的爱国名臣,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诗人和学者。宋孝宗褒其为“南宋无双士,东都第一臣”。以名节和才华闻名于世,被誉为 “南宋大贤”。王十朋学识渊博,一生博究经史,工诗善文,著有54卷《梅溪集》,同时收录入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荟要本。王十朋的诗歌立意高远,清新隽永,其平易自然之风格,则接近于白居易、苏轼,实乃宋诗的一代大家。其佳处每以白描见长,妥帖排奡,时见韵致。《全浙诗话》卷十四评王十朋:“诗笔秀拔,吐属俊爽,正如天半朱霞,使人矫首,非靡靡之响可同日语也。”
王十朋与剡中有缘,在其高中状元之前,曾于1148年、1153年两度入剡,担任嵊东曦门的周家渊源堂义塾师席,以他的饱学多才和在梅溪设帐的经验,兢兢业业,诲人不倦,把渊源堂义塾办得井井有条,使渊源堂义塾名声大振。由于王十朋才学出众,教学得法,除了周门昆仲子侄外,远近学子也慕名负笈前来,可谓桃李葱茏,盛极一时。周氏家族登进士榜者有六人出于王十朋之门,加上周汝士一门共考进了七个进士。这在古代剡中是十分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