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用创新赓续传统 以荧屏连接古今——文化类节目“正当红”

来源:人民网 原创稿
“先生所到的每一处都播撒了志向的种子”“您走完的路,值得我们再走一遍”……《典籍里的中国》自播出以来广受好评,近日上线的第八期《徐霞客游记》同样引发网友强烈共鸣。节目通过识读这本中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之作,让观众感受到了徐霞客“朝碧海而暮苍梧”的人生理想,以及追根溯源、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带来层出不穷的惊喜,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推陈出新的文化类节目就是其中最大的亮点之一。随着口碑和社会影响力不断走高,文化类节目已然成为国内电视荧屏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内涵挖掘 文化精华提供创作支撑
提到《徐霞客游记》,人们最先想到的可能会是《游天台山日记》《游雁宕山日记》等在语文课本中的篇目。在看完最新一期《典籍里的中国》后,许多观众表示“学到了”——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正是源于《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作《游天台山日记》。
“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癸丑之三月晦,即是公元1613年5月19日,以此为起点,徐霞客“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经三十余年考察写成《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一生走入山水,考察江河,不断纠正旧志书中的很多错误。《尚书·禹贡》里记载着“岷山导江”的说法,后人将其误解为长江的源头是岷江。在没有现代地理学测绘手段的年代,徐霞客凭双脚行走、双眼观测,更正长江的正源为金沙江。
“故不探江源,不知其大于河;不与河相提而论,不知其源之远”。徐霞客探寻长江源头的过程,代表了所有中华儿女的寻根溯源。
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生生不息,始终充满文化创新的能量和动力。“节目能够如此受欢迎,重要原因正是挖掘出了典籍里蕴含的思想精华,并让它穿透数千年的历史时空,与当下观众形成精神上的共振。”《典籍里的中国》艺术总监田沁鑫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说。
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文化类节目用之不竭的源泉,如何从源泉处取出一瓢贯通古今、历久弥新的活水,并使其化作滋润观众心田的清泉,是电视文艺工作者们需要不断探索回答的课题。
今年七夕,河南卫视推出晚会《七夕奇妙游》。其中,舞蹈节目《龙门金刚》延续了此前《唐宫夜宴》和《洛神水赋》的风格,并非将文化元素简单堆砌“原样呈现”,也不是浅尝辄止的介绍和解说,而是在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基础上,用匠心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进行现代化表达,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
《七夕奇妙游》总导演路红莉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说,“七夕不只有爱情。最早对于七夕节的认知,实际上是古人对于星空、对于宇宙的好奇,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她表示,团队在创作之时努力想多层次挖掘七夕的文化内涵,从而赋予这个节日更加宏大的格局。
现代表达 创新形式满足审美需求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何在内容和形式创新上有所突破,把“高冷”的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下生活,适应观众不断提升的文化需求和审美品位,将直接影响到文化类节目的成败。
田沁鑫认为,文艺工作者应该深刻感受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和中华艺术的精神风骨,在深入传统文化宝库、探得“宝物”的基础上,以现代人的视角提取精神内涵。
“积极运用新的艺术表现手段和技术手段,让传统题材作品既葆有传统的独特韵味,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田沁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