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导演;莫里康内;作曲;电影;|莫里康内写的电影配乐紧扣故事情节( 二 )


无须点数莫里康内配乐的电影名作,几年前,北京还演出了他的电影音乐专场音乐会 。说盛况空前也不为过 。无可否认,意大利人的脑回路里天生就有好旋律,配乐时刻如有神助,纷沓至来的优美旋律让曲家往往难以割舍 。希望音乐与画面和故事相得益彰,能够加分而非减色本是人之常情 。然增之一分则多,减之一分则少,这个尺度应该把握 。美国导演埃德加·赖特说,莫里康内能够把一部普通的电影变成必看的电影 。这样的赞美反而让我心生疑窦:若是“乐比影大”,搞不好就会过度煽情,喧宾夺主 。后来莫里康内的许多电影早已不满足于曾经“寒酸”的搭配,动不动就是管弦乐队的配器层层叠叠,铺天盖地 。不少好莱坞电影音乐都有这个毛病,是否受到他的影响也未可知 。加上电影导演经常催得急,作曲家不得不赶进度,压力之下,难免萝卜快了不洗泥 。莫里康内也曾承认有过“压力很大”的时候 。还有观众的期待,期望值越高,作曲家越是不敢造次:“要尽可能吸引人——旋律优美、易于上口,以便获得大多数观众的青睐” 。导演、观众和票房,所有的合力,让作曲家过分依赖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电影音乐朗朗上口并非坏事,作曲家需要警惕的是引导而不是追随,不应该让作品因种种压力减色 。“忠于自己,不要模仿他人”,莫里康内做到了 。十部二十部也就作罢,几十上百部下来,若不求变,难免就模仿了自己,导致风格雷同 。

莫里康内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在追求变化,比如会吸收些古典音乐的元素 。《天堂之日》里引用了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片段,音乐充满了渴望与失去的遗憾,氛围上不像《教父》的主题那么华丽 。但这样的创作毕竟在少数,人们记得他的仍然是《天堂电影院》《美国往事》《海上钢琴师》那些“经典” 。
音乐;导演;莫里康内;作曲;电影;|莫里康内写的电影配乐紧扣故事情节
文章图片
《天堂电影院》海报
如此说来,莫里康内的成功实属无心插柳 。几十年的惯性,让他离自己的初衷愈加可望不可即 。在《莫里康内:50年一瞬的魔幻时刻》的访谈录中,他的答问见出个中的无奈与酸楚:
为什么80年代之前写了那么多电影配乐?
为了挣钱 。
为什么80年代之后开始写大量的纯音乐?
因为挣到钱了 。
原本他想走的是布列兹、施托克豪森、贝里奥的路,这三位来自法、德、意的“严肃音乐”作曲家早已在20世纪的音乐史占据了各自的位置,而他一不留神成就了自己的电影音乐 。更为尴尬的是,即便史家开列兼写电影音乐的作曲家名单,如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施尼特凯等,他也榜上无名 。愈是这样愈要为自己证明:“我首先是一名作曲家,然后才是电影配乐师 。”高兴人们称他为Maestro(大师) 。闻言别人说他写得多,便会反唇相讥:巴赫不也很多产?写作也用五线谱纸,声称贝多芬怎么写一部交响曲,他就怎么写电影配乐 。“我留意到那些使用古典音乐作为配乐的电影,去看莫扎特、巴赫、马勒的音乐在电影里是如何存在的 。”还有一个癖好是喜欢在电影音乐里藏匿密码,甚至偷偷把巴赫的名字(德文缩写)写进配乐 。电影《神机妙算》的主旋律改写自巴赫的《d小调赋格曲》的前奏,有的配乐里能听到贝多芬和斯特拉文斯基某些作品的痕迹 。为了说明自己并不老派,不时在调性音乐中加入一些现代音乐元素 。遗憾的是,所有这些藏匿和实验,这些“有心栽花”却鲜为人知 。
耄耋之年,他最大的希望是能在音乐史上有一个小小的位置,吊诡的是,大众只记得他的无心插柳,方家也不认可他的有心栽花 。行文至此,我想起了日本作曲家武满彻 。他知道自己要什么,在纯音乐和电影配乐两个领域各有斩获 。莫里康内初出茅庐时,武满彻已经为不少日本影片写了新颖的配乐 。不但为人乐见,同样也有很大胆的实验 。在《怪谈》中,用具象音乐表现鬼怪;在《砂之女》中,创造出梦幻般冲刷的声音 。作为东方作曲家,武满彻对声音和寂静的表达有过人之处 。在黑泽明的《乱》中,逼真的激战场景并无声响,凄婉的管弦乐队回肠荡气,与血腥的场面形成鲜明对比 。一声枪响,音乐戛然而止 。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里还要说到配乐与导演的关系 。武满彻试图同黑泽明维持合作,结果却差强人意 。针尖对麦芒,武满彻不买黑泽明的账 。拍摄《电车狂》,黑泽明建议武满彻用比才的《阿莱城姑娘》作为旋律原型 。武满彻回应说,那你不如雇用比才 。大导演一时惊呆,竟然同意让武满彻自己写 。为《乱》的战斗场景配乐时,黑泽明让武满彻以马勒的第一交响曲作为参照 。武满彻却用了马勒的声乐套曲《大地之歌》 。分歧导致了裂痕,在《八月狂想曲》里,黑泽明希望武满彻用舒伯特的《野玫瑰》,武满彻二话没说,一走了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