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读书 | 在文丛史海中回味诗与远方( 四 )


说起茯苓霜,就得先说茯苓,它是多孔菌科寄生植物茯苓的菌核,常常寄生在植物赤松或马尾松根部,唐朝诗人李商隐写过“碧松之下茯苓多”的诗句。茯苓有滋补健脾胃、宁心安神的功能,而用白茯苓制成的茯苓霜又是茯苓的精华。黄帝与医师高阳负对话,称茯苓为“四时神药”。孙思邈《枕中记》载:“茯苓久服,百日病除。”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茯苓生津液,开腠理,利小便。”在中药四君子汤、开胃汤、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牛黄清心丸、健身全鹿丸等诸多方剂中均有茯苓。据说,大禹治水期间,以茯苓为粮充饥,并治愈了工匠的肠胃疾病;苏轼曾用茯苓、芝麻治疗痔疮;成吉思汗用茯苓治疗众多官兵所患之风湿病;慈禧太后长年以茯苓饼养生保健。至今,时常可见街市上制作和售卖茯苓饼、茯苓膏。
在带“霜”字的药物中,有一种药叫“金鸡纳霜”,又称“奎宁”,它是防治热病,尤其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为热带地区的必需品,其主要成分是用金鸡纳树的树皮研磨而成。据说17世纪,秘鲁首都利马经常发生疟疾,威胁人们的生命。当地印第安人找到一种医治疟疾有特效的树皮,称之为“生命之树”,并规定谁泄露了秘密,便处以死刑。1638年,担任秘鲁总督的西班牙钦琼伯爵和夫人金鸡纳来到利马。不久,金鸡纳夫人患了一种严重的冷热病,什么药也治不好,于是请来印第安姑娘珠玛照料。金鸡纳的病一天重似一天,珠玛姑娘出于同情,冒着生命危险采来“生命之树”的树皮,让夫人煎服,服后夫人的病果然好了。为此,钦琼伯爵和夫人与珠玛姑娘建立了深厚感情。第二年,“生命之树”便被移植到欧洲,植物学家把它改名为“金鸡纳树”。后来,经科学家对这种树皮的精心研究和试验,发明了闻名世界的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取名“金鸡纳霜”。
在中国,有一种中药叫“西瓜霜”,它清热泻火、消肿止痛,主治咽喉肿痛、喉痹等。西瓜霜为葫芦科植物西瓜的成熟果实与芒硝经加工而成的白色结晶粉末。据说它的具体做法是,取新鲜西瓜,沿蒂头切一厚片作顶盖,挖去瓜瓤及瓜子,将芒硝填入瓜内,盖上顶盖,用竹签插牢,放入瓦盆内盖好,置于阴凉通风处,待析出白霜时,随时刷下,直至无白霜析出为度。如今,西瓜霜治成润喉片,能起到润喉、保护嗓子的良好作用。可见,“霜”对人们的身体保护作用不可低估。
霜使人间增美色。自古以来,人们涂脂抹霜、美容化妆的习俗就已存在。《诗经·卫风·伯兮》中曰:“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意思是自从丈夫出行东征之后,妻子在家无心梳妆打扮自己,任由头发生长得像蓬草一样,不是因为没有膏脂和润发油,是因为化妆后给谁看这姣好面容呢?魏晋南北朝时,已经能制作和使用红色胭脂。唐朝时期,化妆之风尤为流行。如唐宇文氏《妆台记》记载:“美人妆,面既敷粉,复以胭脂调匀掌中,施之两颊……以粉罩之,为飞霞妆。”唐武则天常用一种名叫“神仙玉女粉”的“美容御药”来养颜,它的成分包括益母草、面粉、滑石粉等。
古代女性为了增加肌肤美白,达到面若敷霜的效果,常用米粉和铅粉作原料。铅粉又叫铅华,相当于如今的粉底霜,只是它含有铅的成分,经常抹会使脸色发青。铅粉最早出现于汉代,后来被广而用之。南北朝时,宋武帝有位女儿寿阳公主,生得十分美貌。一天,她在宫殿的檐下小憩,一阵风吹过来,几瓣梅花落在她的额头上。梅花渍染,留下花痕,寿阳公主容貌显得更加娇柔妩媚,宫女们见状,都忍不住惊呼好看。自此,寿阳公主常把梅花贴在前额,这种打扮被称为“梅花妆”。由于梅花有季节性特点,后来,人们又采集黄色的花粉制成粉料,用以化妆。这种粉料,便叫作“花黄”或“额花”。《木兰诗》中就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句,说的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获胜而归,还变女儿妆的故事。后人还将未婚嫁的少女称为“黄花闺女”。明代《本草纲目》记载,当时有富贵人家已用珍珠粉润肤。之后,又用珍珠加香粉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