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读书 | 在文丛史海中回味诗与远方( 六 )


关于化妆,还有两个有意思的典故。一个典故是唐宝历年间,士子朱庆馀参加进士考试前夕,心中忐忑不安,按时兴“行卷”的做法,把自己的诗篇投赠给水部员外郎张籍,请他看自己的作品是不是符合主考官的要求。但为了使这种想法不要说得太直白,让别人知晓,朱庆馀借一位新娘的口吻,把张籍比作新郎,把主考官比作公婆,写出一首含意比较隐晦的诗,即为:“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呈现的这首诗获得张籍明确的答复,在《酬朱庆馀》中,他写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赠诗用同样的手法,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还有一个典故是说苏轼在任杭州通判时,一天陪朋友游览西湖,先是天气晴好,后又下起了雨,主客同饮湖上,看着西湖风光因晴雨的变化,更添一番美景。于是,苏轼写下《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明里是写西湖美景,暗里却是赞美一位美丽的少女歌伎王朝云。王朝云当年才十二岁,莺歌燕舞,才色绝佳,苏轼见之惊其美貌和气质,因而将王朝云比作心中的西施姑娘。她的妆容,不论是淡淡的素雅还是浓浓的艳丽,都是那么自然相宜、美丽动人。苏轼之后将王朝云买回家作了侍女,在王弗、王闰之两位妻子相继去世后,纳王朝云为妾,红袖添香,给苏轼曲折坎坷的人生带来了些许安慰和乐趣。只可惜,王朝云三十四岁时早逝,苏轼之后再未续娶。尽管两人没能相伴终生,但说起来这也是一段佳话。特别是杭州西湖被比作“西子”的名气传开,使美丽的西湖给游人更添美好丰富的想象。
霜使骨硬志愈坚。霜重色愈浓,危难见英雄。历史上,那些傲雪凌霜、饱经风霜的人,往往练就了铮铮铁骨和钢铁一般的意志。初唐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是汉代著名将军,非常有才干,但机遇总是不垂青于他。他年轻时,遇到的汉文帝喜欢老成持国的人,因此,他备受偏见、排挤。到了汉武帝时,武帝喜欢热血沸腾、活力四射的年轻人,冯唐又因无私倔强、敢于直言,多次被罢官坐冷板凳。后来,匈奴人屡屡犯边,汉武帝广征人才,有人推荐冯唐,可此时冯唐年事已高,报国之志终于难酬,但他一颗矢志报国、心驰边关的雄心仍在。李广也是一名有本事的战将,一生作战无数,但关键时候,总是丧失立功建业的机遇,所以一直到李广自杀,都没能封侯拜相,但他“飞将军”的威名却仍然响亮,“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都是为李广而点赞。
曹操一生顶雪冒霜、南征北战,晚年写下《龟虽寿》一诗,其中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名句。他把自己比着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进入“暮年”,但胸中仍然燃烧着驰骋千里的激情,深刻地反映他老当益壮、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气概。这一名句,后来成为激励年龄虽大,但仍不甘衰老、雄心未泯的人们的座右铭。
宋代大文豪苏轼,抱负远大、才干过人、情怀高尚,却命运多舛、屡遭磨难,即便如此,也始终没有怨天尤人、向命运低头。他把满腔豪情和忧国忧民的关切,寄寓其词作之中,写出“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名词,表达虽然两鬓染霜,但仍能随时听从朝廷派遣,亲赴沙场杀敌的英雄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