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读书 | 在文丛史海中回味诗与远方( 七 )


南宋还有一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驰骋疆场、奋勇杀敌,为收复北方失地不懈奋斗。但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一味求和,使陆游报国之志难以实现。于是,他在《书愤五首·其一》中写道:“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首诗是陆游晚年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真实地反映了他报国无望、英雄泪目,因而内心愤恨不已的情感。
在戏剧《杨门女将》中,佘太君挂帅亲赴杀敌一线,曾有一段唱词:“百岁人哪顾得,征鞍万里,冷夜西风,白发凝霜,杨家将誓保三关……”唱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
提起饱经风霜,“张骞出使西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汉武帝刘彻在位时,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长安出发,一路风餐露宿、披星戴月,匆匆穿过河西走廊时,不幸被匈奴骑兵抓获,被扣留长达十年,后乘匈奴人不备而逃脱,继续为完成使命而奔波。前后历经十三年,饱经风霜之苦,终于回到汉朝。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但对于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资料。不久,张骞协助卫青作战,“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汉元狩四年,张骞又奉命第二次出使西域,前后历经四年而归。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已远远超出军事范畴。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由新疆连接中亚、西亚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把汉民族与中亚许多国家联结成一条纽带,促进了相互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交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中国的蚕丝和冶铁术传至西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而西域的一批植物和乐曲、乐器引入中国,对汉民族农业发展和文化生活的丰富也有很大促进作用。
霜降$读书 | 在文丛史海中回味诗与远方
文章插图

【 霜降$读书 | 在文丛史海中回味诗与远方】唐代贞观年间,有一位高僧玄奘西行取经。据史书记载,玄奘西行,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其间,他跋山涉水、饱经风霜,历经千辛万苦、种种磨难,终于获得功果,为弘扬佛家教化、促进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唐僧,原型就是高僧玄奘,不过玄奘倒没有唐僧那样胆小怕事。
历史上,像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长期驻守边关抗击匈奴,唐代大诗人杜甫大半辈子颠沛流离、饱受战乱之苦,明代大文学家徐渭一生命运多舛等例子数不胜数,名人们可谓是“饱经风霜”。还有唐代诗人张继,考中进士后尚未被铨选任用,不到两年时间,就逢安史之乱爆发,不少文士纷纷逃往江南躲避战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他在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时,写下了《枫桥夜泊》一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境,难以安抚这位饱经风霜、战乱之苦,又未受任用、孤寂客子的愁郁感受。当然,张继后来还是被朝廷录用,因为才能不错,从检校员外郎做到检校郎中,再升迁至洪州盐铁判官,终是有了用武之地。
综上所述,霜对人类文化、生活和保护的作用真是不可小视。它使人们精神和物质生活更有品位、更有美味、更有滋味、更有鲜味,也更有回味。无论是面如粉霜的年轻人,还是白发如霜的老年人,其实生活中都离不开霜。既然如此,何妨多了解一些霜,多关注一些霜,多创造一些霜,让冷冷清清的霜也能感受到来自人间的善意和关爱,也让霜为人类美好生活增添新的美景和活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