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涟源记忆:三屋印象|朱无穷

冬树丫
三屋印象
文 | 朱无穷
朱无穷 , 教师 , 任职于涟源市师资培训中心 。 作者更多历史文章 , 请点最上方 #朱无穷的文字查看 。
本文1300余字
2021年暑期 , 与三五少年同游杨市湘军名将故居、龙塘李聚奎故居、三甲红旗居民点 , 睹物思人 , 若有所感 , 遂有是作 。
这是一个巨大的院落 。
【记忆|涟源记忆:三屋印象|朱无穷】虽然 , 百十年的时光洗尽了铅华 , 只留下沧桑 , 然而 , 甬道上光滑的青石 , 柱础上繁复的花纹 , 门楣上惟妙惟肖的浮雕 , 窗户上巧夺天工的冰纹、飞檐斗拱、青砖粉墙无不藏贮着它昔年的风光 。
是啊 , 遥想当年 , 湘中小镇的这些子弟 , 有的殒命沙场 , 有的埋骨异乡 , 有的终于打下南京 , 发了洋财 。 那是怎样的一场富贵啊!天京城里 , 官府民宅 , 尽归我有 。 那是怎样的一份荣耀啊!天子坐明堂 , 赏赐百千强 。 于是乎 , 富贵归乡 , 买田造屋 , 光宗耀祖 , 富甲一方 。 正所谓朝为田舍郎 , 暮登天子堂 。 他们的故事被演绎 , 被传奇 , 被神话 , 流传于口耳 , 刊载于书籍 。 他们的名字光耀了家谱 , 写入了方志 , 甚至宣付国史馆立传……
记忆|涟源记忆:三屋印象|朱无穷
本文图片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
然而 , 我仿佛看到了那青砖缝里掩藏的杀戮 , 白粉墙下遮蔽的血腥 。
这个院落 , 以前——它刚刚建好的时候 , 叫做××堂吧 , 现在 , 它叫做湘军名将故居群 。
这是一栋土砖瓦房 , 在式样新潮靓丽养眼的瓷砖洋楼之间 , 显得非常特别 。
是的 , 这里本来是一座危房 , 风雨侵蚀 , 年久失修 , 墙已倾 , 瓦欲坠 , 大字标示着“危房勿近” 。 但危房没有破旧立新 , 而是修旧如旧——复原重建了 。 这是典型的湘中民居 , 明三暗五的格局 , 正中是一间贯穿前后的堂屋 , 左右各两间 , 前是茶堂 , 或叫灶屋 , 屋内皆有一地灶 , 有碗橱桌凳之类 , 可烧茶煮饭 。 后是卧室 , 有老式架子床 , 有小书桌 , 昏暗狭窄 。
上个世纪20年代 , 那是风雨如磐的岁月 , 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 列强肆虐 , 军阀割据 , 人人自危 , 朝不保夕 。 一个20来岁的年青人 , 离开了这座房子 , 离开亲人和故土 , 参加了革命 , 打恶霸 , 打军阀 , 打白匪 , 打日寇 , 打国民党反动派 , 打美帝野心狼 , 开采石油 , 建设军校……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建设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
记忆|涟源记忆:三屋印象|朱无穷
本文图片

他将他的一生都献给祖国和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 , 于个人 , 他却什么也不要 ,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 祖屋——这座生他养他的房子也摇摇欲坠了 。 终于 , 数年以前 , 这所房屋得到了修复 , 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是啊 , 人们应该到这儿来 , 到这儿来伫立 , 静坐 , 感受、熏陶 , 因为在这里 , 在这土墙之内 , 青瓦之下 , 充溢着以身许国 , 大公无私的浩然正气 。
它以前叫什么呢?我不知道 , 也许是李家屋吧 , 现在叫李聚奎故居 。
这是一大片房屋 , 纵成列 , 横成行 , 居所、食堂、会议室布局合理 , 应有尽有 。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 人们将散居杂处的房屋拆了 , 建成了这样一个 , 高达百十间房屋的聚居点 , 一起出工 , 一起学习 , 一起娱乐 , 一起食宿 。 他们将领袖的语录写在墙上 , 记在心里 , 他们有美好的愿望 , 要努力奋斗 , 过上天下大同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