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敏教授在2021级研究生新生见面会上的讲话( 二 )


【|马敏教授在2021级研究生新生见面会上的讲话】其二 , 希望各位同学尽快实现角色的转变 , 要做好自己的学业规划 , 尽快进入角色 , 进入学习状态 。 大家从本科到硕士或者从硕士到博士 , 是不同的学习阶段 , 学习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 , 本科的学习是很基础的 , 到了硕士阶段 , 学问要专 , 就要进入一个特定的领域 , 要写硕士论文 。 而进入博士阶段 , 则要进入到一个更加专门的领域 , 博士论文是奠定你终身基础的学术成果 ,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 你们要进入真正的学术的殿堂 , 而不是继续在门口打转 。 尽快规划好自己的学业和人生是非常重要的 , 所以 , 大家要有一种“问学”的态度 , 所谓“问学” , 就是要向自己的导师学 , 要向所里的各位老师学 , 向你的学长学 , “问学”就是要主动 , 不要老是等在那里 , 要导师来找你 , 而是要主动的去找导师 , 经常要向导师请教 , 要主动的提出问题 , 早日确定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
其三 , 要注意“补短板、宽视野、厚基础 , 全面发展” 。 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 有的人擅长理论 , 有的人擅长考证 , 有的写文章好 , 有的逻辑性强 , 你要明白你的长处在哪儿?同时也要清楚你的短板在哪儿?在明白短板的基础上 , 一定要有宽的视野 , 放眼读书 , 基础也要打的很牢 , 全面发展 。 首先要打好理论基础 , 我们很多研究生学术理论欠缺 , 找史料 , 下死力可以 , 但是哪些是有用的?我到底要研究什么?哪些是最好的课题?如何来组织史料?这些都搞不清楚 。 就是因为缺乏理论指导 , 缺乏哲学高度 。 我推荐大家去读章先生的著作 , 他的文章里很好的体现了理论和史料的高度结合 , 往往也有非常深刻的见解 , 希望大家在这一方面好好的下功夫 。 最近我在写一篇约稿《章开沅先生史学的特质》 , 着重探讨为什么章先生在众多领域都能够取得突出的成就 , 在具体的研究中间 , 关键有几个方面:第一要有“史识” , 要有见解 , 要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要有“通识” , 当然“通识”也是“史识”的一种 , 但比一般的“史识”要高一个层次 , 他是讲“通”的 , 纵通、横通、汇通等等 , 章先生有“通识”这种大眼光 , 大历史观 , 所以他能把很多小的问题谈的很深、很透、很有哲理、很有启发性;第三是“史德” , “史德”就是修养 , 包括个人修养和史学修养等方方面面 , 通常来说做人不好 , 做学问也成不了大气 , 人品和学问是高度一致的 , 文如其人;第四是“史感” , 即历史的感觉以及把历史写出来的文采 , 文采从哪儿来呢?来源于“史感” , “史感从哪儿来呢?来自对历史的感悟能力 , 感悟从哪儿来呢?需深入到历史中去 , “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陈寅恪语) 。 我把这些都归结为章学生史学的特质或者要素 , 他在这些方面 , 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史观为基底 , 又融中西古今为一炉 , 最后融造出这一史学特质 。 所以我们在读章先生著作时 , 不要单纯看他的具体研究 , 更要提炼他书中需要我们去学习和把握的更高层次的东西 , 即他的史学特质 。
其四 , 要注意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 要对典章制度、官制、称谓等历史基础知识有基本的把握 。 此外 , 要精通一到两门外语 , 在学好英语的基础上 , 有余力的时候要学习日语 。 近代史有很多日文材料 , 不用外文资料 , 很多问题都谈不透 , 谈不深入 , 要利用自身条件 , 学好外语 。
|马敏教授在2021级研究生新生见面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