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爱情的本质,也是一种“成瘾”吗?( 五 )


在这样的背景下 , 皮尔和布罗德斯基的《爱与成瘾》一书强烈声明爱是一种成瘾 , 所以它能成为1975年的畅销书就不令人意外了 。 两位作者通过将成瘾与爱情这种最自然、最健康的情感进行对比 , 目的是让成瘾去污名化 。 但考虑到这本书出版时的文化背景 , 它并没有让成瘾看上去不病态 , 反而让爱情看上去病态多了 。
共同依赖运动的创始人急切地利用了这本书 , 他们认为该书支持了自己的观点—跟成瘾者恋爱的人或者由成瘾者抚养长大的人 , 都是病态的 。 1991年 , 《爱得太多的女人》(1985)一书的作者罗宾·诺伍德说 , 每一个这样的女人都该读这本书 。 《不再共同依赖》(1986)的作者梅洛迪·贝蒂也是这场运动中的关键人物 。 运动随着80年代人们对药物的恐慌逐渐蔓延 , 并愈演愈烈 , 到90年代时引发了人们对所有人都会受到成瘾的影响的恐惧 。 对爱人的痴迷 , 很快就变成了患有共同依赖这种成瘾疾病的预兆 , 人们认为希望所有时间都跟新伴侣一起度过 , 是不正常、不健康的 。 爱情当中任何类似成瘾的行为都是刺眼的危险警告 , 人应该结束一切带有痴迷特征的爱情 , 将共同依赖扼杀在摇篮中 。
由于这种观念和十二步法项目的存在 , 共同依赖运动也深深相信成瘾是一种疾病 。 如果成瘾是一种疾病 , 那么病态的共同依赖式的爱情 , 从医学上看也就是一种障碍症 。 学习和文化的作用 , 以及他们对生理和心理的影响被彻底忽视了 。 皮尔和布罗德斯基在《爱与成瘾》1991年的再版前言中写道:“对我们来说既可悲又讽刺的是 , 我们工作的成果最后沦为给更多‘无力控制’的事情贴上‘疾病’的标签 。 ”这本书印刷出版的时候恰逢共同依赖运动风靡一时 。 他们本来想表达的观点是:正常的爱情可能会扭曲 , 变得像使用药物一样具有强迫性 , 进而影响生活 。 但他们的作品却被错误解读成:所有的感情都不过都是形形色色的成瘾 , 大多数爱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妄想 。
这种逻辑跟美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高度个人主义的思潮非常契合 。 心理学排斥从演化角度解释人类行为的观点 , 因为这些观点被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优生学色彩污染了 , 这一时期的学说认为 , 个人完全可以满足自我的所有需要 。 生物学与自我满足毫无干系 。 一个人要获得快乐 , 完全不用依赖其他人 , 只要按自己的心意去做就可以了 。 正如一些女性主义者所说的 , “鱼有多需要自行车 , 女人就有多需要男人” 。 又如心灵鸡汤所说:“只有你学会爱自己 , 别人才会来爱你 。 ”尽管部分观点对纠正错误的生物决定论是有必要的 , 但还是矫枉过正了 。
人类的生物学基础并不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性别角色 , 也无法解释证明人种之间有任何有意义的差别 。
药物|爱情的本质,也是一种“成瘾”吗?
文章图片

《爱的太多的女人:给所有为爱迷茫的女人》 , 作者: [美] 罗宾·诺伍德 , 版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1年11月
成瘾与“真正的爱”有何不同?
但是 , 生物学基础的确决定了人类是一个社会物种 。 现在我们知道人类本质上是互相依赖的 , 心理学甚至生理学证据都支持这一点 。 比如 , 婴儿需要大人抱着、搂着他 , 这样他的应激系统的调节功能才会正常;如果没有同样几个人对他施予反复的关爱 , 婴儿出现终生的精神和行为问题的风险便非常高 。 在人们尚未普遍认识到这一点的时代 , 事实上孤儿院轮班照看的婴儿中有1/3都会夭折 , 其实这都是缺少个人化的关爱导致的 。 直到20世纪40年代 , 精神分析学家勒内·施皮茨进行了一项婴儿对比研究 , 其中一组婴儿是在干净医院中由很少与他们发生身体接触的护士抚养长大的 , 另一组婴儿是由允许照管自己子女的囚犯母亲抚养长大的 。 女囚犯的婴儿无一例外都茁壮成长 , 但是生活在看似更安全的医院中的婴儿中 , 有1/3不幸夭折 , 而且其余的孩子中很多都出现了明显的语言发育推迟 。 没有了父母痴迷地用身体接触表达关爱 , 亲生或收养的婴儿大都会出现生长停滞、身体逐渐衰弱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