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悦感!爱情的本质,也是一种“成瘾”吗?( 五 )


由于这种观念和十二步法项目的存在,共同依赖运动也深深相信成瘾是一种疾病。如果成瘾是一种疾病,那么病态的共同依赖式的爱情,从医学上看也就是一种障碍症。学习和文化的作用,以及他们对生理和心理的影响被彻底忽视了。皮尔和布罗德斯基在《爱与成瘾》1991年的再版前言中写道:“对我们来说既可悲又讽刺的是,我们工作的成果最后沦为给更多‘无力控制’的事情贴上‘疾病’的标签。”这本书印刷出版的时候恰逢共同依赖运动风靡一时。他们本来想表达的观点是:正常的爱情可能会扭曲,变得像使用药物一样具有强迫性,进而影响生活。但他们的作品却被错误解读成:所有的感情都不过都是形形色色的成瘾,大多数爱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妄想。
这种逻辑跟美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高度个人主义的思潮非常契合。心理学排斥从演化角度解释人类行为的观点,因为这些观点被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优生学色彩污染了,这一时期的学说认为,个人完全可以满足自我的所有需要。生物学与自我满足毫无干系。一个人要获得快乐,完全不用依赖其他人,只要按自己的心意去做就可以了。正如一些女性主义者所说的,“鱼有多需要自行车,女人就有多需要男人”。又如心灵鸡汤所说:“只有你学会爱自己,别人才会来爱你。”尽管部分观点对纠正错误的生物决定论是有必要的,但还是矫枉过正了。
人类的生物学基础并不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性别角色,也无法解释证明人种之间有任何有意义的差别。
愉悦感!爱情的本质,也是一种“成瘾”吗?
文章插图
《爱的太多的女人:给所有为爱迷茫的女人》,作者: [美] 罗宾·诺伍德,版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1年11月
成瘾与“真正的爱”有何不同?
但是,生物学基础的确决定了人类是一个社会物种。现在我们知道人类本质上是互相依赖的,心理学甚至生理学证据都支持这一点。比如,婴儿需要大人抱着、搂着他,这样他的应激系统的调节功能才会正常;如果没有同样几个人对他施予反复的关爱,婴儿出现终生的精神和行为问题的风险便非常高。在人们尚未普遍认识到这一点的时代,事实上孤儿院轮班照看的婴儿中有1/3都会夭折,其实这都是缺少个人化的关爱导致的。直到20世纪40年代,精神分析学家勒内·施皮茨进行了一项婴儿对比研究,其中一组婴儿是在干净医院中由很少与他们发生身体接触的护士抚养长大的,另一组婴儿是由允许照管自己子女的囚犯母亲抚养长大的。女囚犯的婴儿无一例外都茁壮成长,但是生活在看似更安全的医院中的婴儿中,有1/3不幸夭折,而且其余的孩子中很多都出现了明显的语言发育推迟。没有了父母痴迷地用身体接触表达关爱,亲生或收养的婴儿大都会出现生长停滞、身体逐渐衰弱的情况。
虽然爱情不是健康生活必不可少的,但多少拥有一些亲密关系,才能让人保持健康。研究发现,其实孤独对健康的不利影响和吸烟不相上下,比肥胖的伤害还要大。一个人的人际关系越丰富、质量越高,其精神和身体健康状况往往也更好,这不仅仅是因为人们想要跟健康的人做朋友。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人际关系健康状况的提高,也会改善整体的健康状况。
不过80年代末我对药物上瘾时,心理学对人类的相互依赖并没有那么深的了解,或者说不够重视。炽烈的爱情被诋毁为成瘾,人可以需要任何人,甚至需要本身就是瘾君子的人。那时候成瘾者拥有的任何人际关系,都会被先入为主地贴上“共同依赖”的标签,即使这个人已经正在戒毒了。真心爱一个有某种成瘾的人,这种观念只会招致讥讽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