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素夫|游走在中心和边缘之间: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流散写作( 二 )

尤素夫|游走在中心和边缘之间: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流散写作
文章图片

《天堂》(Paradise, 1994)
第四部小说《天堂》(Paradise, 1994)被普遍认为是古尔纳的代表作 , 曾入围1994年度的“布克奖”和“惠特布莱德奖” 。 故事发生在一战期间的东非 。 当时东非遭到欧洲殖民列强全面瓜分 , 英国殖民者驱逐当地土著居民 , 而德国人则计划修建一条跨越东非大陆的铁路 , 以便运输殖民掠夺的财富 。 为了偿还债务 , 小说的主人公尤素夫在12岁时被父亲卖为契约劳役 。 对此 , 年幼的尤素夫并不知晓 。 他被送到“叔叔”——富商阿布达尔·阿齐兹的店里干活 , 受尽剥削和奴役 。 此后 , 尤素夫跟随叔叔的商队到处游弋 。 在长达八年的商旅生活中 , 他从乡村来到了海滨城市 , 从简朴的生活方式转换到城市商人的复杂生活方式 , 从一个孩童成长为一个青年 。 他目睹了部落争斗不断、迷信盛行、疾病肆虐、奴隶贸易猖獗的非洲 , 亲身体验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和世态炎凉 。 他认识到了主人和仆人、商人和村民、伊斯兰教和万物有灵论之间的复杂关系 , 目睹了殖民主义带给非洲人的灾难 。 《天堂》既是一部关于尤素夫的成长小说 , 又是一部从非洲人的视角讲述非洲殖民化历程的历史小说 , 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欧洲中心主义意识形态刻写的非洲历史 。 小说的题目颇具讽刺意味 , 评论界常常拿《天堂》和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中心》作比较 , 把前者视为对英国文学经典文本的后殖民反写 。
尤素夫|游走在中心和边缘之间: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流散写作
文章图片

《令人羡慕的宁静》(Admiring Silence, 1996)
第五部小说《令人羡慕的宁静》(Admiring Silence, 1996)描述了一个夹在两种文化之间的人的痛苦 , 因为每一种文化都因为他与另一种文化的关联而否认他 。 主人公兼叙事者是一个无名的非洲大学生 。 为了躲避政治迫害 , 他逃离了家乡桑给巴尔岛来到伦敦一所中学教书 。 后来 , 他娶了一位英国妇女并有了一个女儿 。 这个看似温暖、浪漫的故事其实隐藏着焦虑和不安 。 他必须面对来自白人的种族歧视以及自己融入英国社会的矛盾心理 。 为了让别人更多地了解自己 , 他不停地创作文学作品 , 希望藉此确立自己的身份 。 在英国的20多年里 , 他与家乡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 像一个难民一样在英国寄人篱下 。 20年后 , 坦桑尼亚的政治气候发生了变化 , 他得到了一个重返故土的机会 。 然而让他始料未及的是 , 这次回归让他意识到自己在家乡成了一个外来人 。 通过这次回乡之旅 , 他意识到自己身上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 他不再属于坦桑尼亚 , 也不可能完全融入英国社会 , 只能作为一个“流放者”在英国和坦桑尼亚两种文化的夹缝中求得生存空间 。
尤素夫|游走在中心和边缘之间: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流散写作
文章图片

《海边》(By the Sea, 2001)
第六部小说《海边》(By the Sea, 2001)曾入围2001年度的“布克奖”和“《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 讲述了20世纪末从桑给巴尔来到英国寻求政治避难的中年人萨利赫·奥马尔的遭遇 。 他一抵达伦敦盖特威克机场就遭遇了来自英国人的歧视和排外 。 移民局官员凯文·埃德曼对这位外来者的恐惧和厌恶之情溢于言表:“先生 , 你们这些涌到这里来的人根本没有考虑过这样做带来的危害 。 你们不属于这里 , 我们的价值观念一点都不一样 。 我们不希望你们在这里 。 我们会让你们的生活艰苦 , 让你们受气 , 甚至对你们实施暴力 。 先生 , 你干嘛非得让我们这样做呢?”奥马尔因未能提供寻求避难的理由而遭拘留 , 埃德曼利用检查行李的机会偷走了奥马尔最珍贵的财产——一个装香料的桃花心木盒子 , 象征性地剥夺了他对故土的记忆 。 他就像一艘无舵的小船 , 飘荡在英国的海面 。 与殖民主义时期欧洲人旅行书写中塑造的非洲形象不同 , 《海边》从非洲人的视角讲述自己的故事 , 并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他者”视域中的英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