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素夫|游走在中心和边缘之间: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流散写作( 三 )
文章图片
【尤素夫|游走在中心和边缘之间: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流散写作】《抛弃》(Desertion , 2005)
第七部小说《抛弃》(Desertion, 2005)曾入围2006年度“英联邦作家奖” , 讲述了几代人跨越种族与文化的爱情悲剧 。 小说共分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发生在1899年的肯尼亚 。 英国作家、旅行家、东方学家马丁·皮尔斯在沙漠中遇险 , 被穆斯林青年哈桑纳利发现并救起 。 获救后的皮尔斯登门拜谢 , 遇到了哈桑纳利的妹妹雷哈娜 , 二人一见钟情 , 坠入爱河 , 不顾殖民和宗教限制走到了一起 。 为此 , 雷哈娜被逐出家门 , 与皮尔斯一起流落他乡;后两个部分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获得独立前的桑给巴尔 , 讲述了阿明与拉希德(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叙事者)兄弟二人的故事 。 哥哥阿明与皮尔斯和雷哈娜的孙女雅米拉热恋 , 但因父母的坚决反对而被迫与雅米拉分手 , 生活在因“抛弃”对方而引发的恐惧与悔恨中 。 弟弟拉希德获得了去英国留学的奖学金 , “抛弃”了处于动乱中的家乡 , 在伦敦经历了种族主义带来的疏离 , 过着“二等公民”的生活 。 通过讲述两个遭禁戒的爱情故事 , 《抛弃》对爱情、种族、帝国的本质进行了严肃质询 , 对殖民主义给人们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究 。
文章图片
《最后的礼物》(The Last Gift, 2011)
第八部小说《最后的礼物》(The Last Gift, 2011)延续了移民主题 , 但与前几部小说不同的是 , 它聚焦于移民经历对移民自己及其后代的影响 。 主人公是63岁的非洲裔英国工程师阿巴斯 , 43年前 , 他从桑给巴尔来到英国 , 认识了混血妻子马莉亚姆 。 多年来 , 阿巴斯对自己到英国前的经历一直守口如瓶 。 小说开场时 , 阿巴斯因糖尿病引发中风 , 担心自己不久于人世 , 把自己的秘密作为“最后的礼物”以碎片式的回忆方式告诉了家人 。 作为在英国长大的移民后代 , 儿子贾马尔因自己的肤色难以被英国社会完全接受 , 找不到归属感;女儿汉娜(Hanna)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安娜(Anna) , 在各方面努力把自己改造成一个英国人 , 但其白人男友尼克的家人和亲友依然自恃种族优越 , 对其冷嘲热讽 , 羞辱责难 。 《最后的礼物》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种族中心主义带来的身份危机 , 引发了人们对当代英国社会现实的反思 。
总的来说 , 古尔纳的小说主要讲述了非洲移民的故事 , 深入解析了他们面对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殖民和种族主义余孽时所遭受的痛苦与迷惘 , 用异化的人物性格映射了当代英国社会的脆弱一面 。 移民作家对英国的矛盾态度经常以创作形式上的偏离表现出来 。 在格尔纳的小说中 , 时空中穿梭往来的碎片般的故事取代了传统的线性叙事 , 而这种断裂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那些处于错位、流散状态中的人物的生活状态 。 在全球化背景下 , 流散的意思不仅是犹太人的亡国、离土和飘零或因人口贩卖带来的强迫移民 , 更重要的是指代一种跨国流动现象 , 它包括多方向的文化迁徙和混杂 , 以及占有不同文化空间的能力 。 这种流动不是一种简单的人口移动 , 它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 , 构成了一种连锁、互动的全球性文化与社会关系 。 流散是一种游走在中心和边缘之间的文化位置 , 它既不依赖于中心 , 也不固守边缘 。 借用霍米·巴巴(Homi Bhabha)的话来说 , 这种以“混杂性”为特征的“第三度空间”隐含着一种认识论优势 , 一种“既在内、又在外”的双重视角 , 它提供了一种颇具创造性和颠覆性的书写空间 。
- 船夫&新科状元乘船回家,船夫随口说出一上联,状元却至死都没对出来
- 艺术家$俞晓夫新展:信笔“闲聊”,灵动的“上海表情”跃然纸上
- 称呼$“官人”是什么意思, 宋朝女子为什么要称呼丈夫为“官人”?
- 帕子@《我的前夫是宦官》当我的丈夫是个宦官,我和他不得不说的故事!
- 科瓦列夫!清末民初,外国人眼中的北京春节:爆竹声中福运到
- 奈特$英国最成功、最受欢迎的女性艺术家——皇家女爵士劳拉·奈特夫人
- 屋漏痕$由卫夫人《笔阵图》说起,探微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与中锋行笔
- 东亚病夫#中国最邪恶的4把罕见冷兵器,第四把清朝成“东亚病夫”跟它有关
- 高廷瑶#嘉庆奇案“恶妻烹夫”,真相大白后,只叹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 约瑟夫·吉卜林|被文坛严重排挤,英国诗人吉卜林十句格言,体现异样风情,收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