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群|李凤群《大望》:以前所未有的坚韧和顽强,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新批评( 三 )


李凤群也不例外 , 这些思想质素在潜移默化中形塑了作家认知世界的方式和价值判断的标准与体系 。 体现在小说中 , 作家能够理性地、历史地、辩证地看待时代、社会、历史与世道人心 。 在《大江》《大风》《大野》和《大望》中 , 作家对笔下的人物充满了“同情之理解” , 没有将人物自身的局限或人性的不堪送上道德的审判台 , 而是将人物的心理、人性的幽秘复杂甚或变异放置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去勘察 。
《大江》
李凤群|李凤群《大望》:以前所未有的坚韧和顽强,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新批评
本文图片

李凤群|李凤群《大望》:以前所未有的坚韧和顽强,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新批评
本文图片

《大风》
《大野》
李凤群|李凤群《大望》:以前所未有的坚韧和顽强,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新批评
本文图片

《大望》中四位老人往昔的生活经历、人生历练、社会百态以及往昔生活的细节与场景都是小说中通过人物对话讲述出来的 。 作为“70后”的李凤群是如何获知老一辈生存经验和人性真相的?她没有直接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生活经历与感受 , 然而毕竟时间相去不远 , 她可以从自己长辈的口述、回忆或聊天中间接获取那个年代的生活经验 。 并且这些生活经验在七十年代仍然有着相当程度的代际延续 , 因此从文本写作的成效来看 , 李凤群对七十年代前一、二个时代的文学描摹是非常地道的 。 在《大望》中 , 赵钱孙李年轻时期的生活被小说复刻 , 时代的丰富与复杂 , 人性的诡谲与幽昧 , 生活的残酷与无奈均传达出多重、厚实、矛盾甚或荒诞的历史内涵 。
由此进入《大望》的叙事伦理 , 就顺理成章了 。 由于特定的生存语境、思想氛围所烙刻的“70后”作家的主体精神胎记 , 李凤群也和众多“70后”作家一样 , 摒弃了“民族伦理的大叙事” , 而将叙事聚焦于“生存伦理的个体叙事” 。 不仅如此 , 小说关注的审美对象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或乡土社会的底层民众 。 《大江》讲述的是三个历史时期长江流域吴姓家族为对象的农民苦难而辛酸的生存史和心灵史 。 《大风》讲述的是张长工等四代人在历史的大风中个体的生存挣扎与灵魂畸变 。 《大野》是以今宝、在桃彼此互为镜像的人生成长轨迹 , 展示个体的困惑、迷茫、逃离与回归 。 《大望》延续了生存伦理的个体叙事 , 只不过这一次将关注的对象指向了老年群体 。 小说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老年人的生存困境以及社会养老、乡村的空心化等诸多问题 , 但小说不是以揭示社会问题为目的的问题小说 。 小说叙述的核心在于老年人的精神关怀和揭示父辈人性的复杂诡异 。 叙事没有为长者讳 , 而是真实呈现、复刻“70后”上一代人的人性真相 。 某种程度上 , 赵钱孙李在自身的人生经历中 , 都或多或少有人性的污点 。 赵钱孙李又是中国百家姓的前几位 , 文本蕴含的普遍意义不言自明 。
李凤群|李凤群《大望》:以前所未有的坚韧和顽强,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新批评
本文图片

综上所述 , 《大望》是“大”字系列小说的最新成果 。 小说聚焦群体的不同、困境假设的先锋叙事、人性根基的反躬自省、多重矛盾纠结的时代与人生、罪与罚的灵魂探究 , 让《大望》和前面的《大江》《大风》《大野》有很大的区别 。 在区别的背后 , 我们也能看出“70后”作家李凤群一贯的写作品格和叙事伦理 。 深情、悲悯、诚挚、体贴、深沉、温婉和苦难中的微光 , 构成了作家基础性的叙事诗学和格调——《大望》也藉此成功完成了“大”字系列创作的延续与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