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词外|刘琼《花间词外》:传统诗词的清婉逸趣,香草美人的中国美学( 二 )


兰花能成为产业 , 是因为有民众审美基础 。 兰花品相素洁 , 符合中国古典审美标准 。 古典的美 , 追求有内涵和韵致的低调的美 , 或者叫简约、朴素的美 。 栽培历史既久 , 渐渐地 , 兰花的品种也栽出花样了 , 大致形成春兰、建兰、蕙兰、墨兰、寒兰五大类 。 小类还可细分 。 这五大类 , 从植物学的角度 , 统称为中国兰 。 所谓中国兰 , 就是原生地为中国的兰花 , 是中国古人诗词绘画里的兰花 。
花间词外|刘琼《花间词外》:传统诗词的清婉逸趣,香草美人的中国美学
本文图片

既有中国兰 , 就有洋兰 。 洋兰的通俗和普遍叫法 , 是热带兰 。 热带兰 , 艳丽 , 大朵 , 重瓣 。 今天市面上常见的君子兰、蝴蝶兰等都属于热带兰 。 顾名思义 , 原产地是热带 , 跟中国兰不是同一科属 。 冬天的北方颜色暗淡 , 随着物流便捷化 , 热带兰这些年在北京非常流行 。 摆在屋里 , 与屋外的萧瑟相对照 , 的确养眼 。 可惜热带兰没有香味 , 它的高调和鲜美是现代做派 。 热带兰和中国兰放在一起 , 每每让我想起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 。 爱玲女士的意思是各有千秋 , 但在我这样老派的中国人看来 , 中国兰的好处是无可替代的 。
中国兰品相可人 , 香味号称“国馨” 。 所以 , 尽管《淮南子·缪称训》称“男子树兰 , 美而不芳” , 尽管我也老拿这句话打趣热爱养花的男同事 , 但心中始终存疑 。 从历史记载看 , 最早的兰花栽培者大多是男性 , 兰花流传至今 , 不仅没有“不芳” , 而且还馨香动人 。 中国兰的馨香沁人心脾 , 黏合力强 。 《孔子家语·六本》之所以有“与善人居 , 如入芝兰之室 , 久而不闻其香 , 即与之化矣”这类借物喻人的表述 , 依据的就是兰香的“影响”和“熏染”本义 。 意思是与德行美好的人交往 , 如同进入种满芝兰的房屋 , 不知不觉间会被美德同化和感染 。 “与不善人居 , 如入鲍鱼之肆 , 久而不闻其臭 , 亦与之化矣” , 同样的道理 , 恶人也具有强大的负面影响力 , 长期与他们在一起 , 自己的三观也会受影响 , 所以“择邻处”很重要 。 孔夫子说什么 , 都会比附到修养层面 。 在论述芝兰之香和鲍鱼之臭的基础上 , 提出了“近朱者赤 , 近墨者黑”这一观点 , 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 。 成语“孟母三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 汉唐以后 , 儒家思想渐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思想 。 儒家提出“君子”观 , 重视个体精神和道德情操的修养 , 以此为标准 , 讲求修身养性 , 甚至重精神轻物质 , “清高”一词应运而生 。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开篇提出“山不在高 , 有仙则名 。 水不在深 , 有龙则灵 。 斯是陋室 , 惟吾德馨” , 直接推翻了一般性评价标准 , 提出行为主体对“美”和“好”的重塑 。 今天看来 , 这种思想有早期人本主义色彩 。 写过“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诗人刘禹锡 , 本身也是哲学家 , 写过一本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书 , 叫《天论》 。 在有哲学视野的诗人眼里 , 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是辩证、变动、普遍联系的 , 有什么样的人便有什么样的环境 。 由人及物 , 梅兰竹菊 , 便也着了君子相 , 为君子所好 。
如今市面上可以随便购买的中国兰纵有百般好处 , 也还不是我说的兰草 。 我们皖南山里的野兰 , 只叫兰草 , 从来不攀附“兰花”之名 , 应该就是侧重其野生和草本一面 。 当兰花得到普遍和广泛的栽培后 , 山里的兰草更加珍贵了 , 大概是数量少、获得不易的缘故吧 。 其中 , 身价最高的是“幽灵兰” 。 所谓兰有多种 , “素心为上” , 指的便是这种美得不可思议的幽灵兰 。 这个品种的兰草基本生长在林地沼泽 , 繁殖条件苛刻 , 现存数量极少 , 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 主要分布地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 。 前些年 , 有旅行者在喜马拉雅山脉发现了幽灵兰稀罕的花影 。 幽灵兰属于附生型 , 叶片完全退化 , 靠气根获取养分和水分 。 也有人叫它鬼兰 , 我更愿意叫它幽兰 。 花开的时候 , 洁白的花片像精灵一样在风中摇曳 。 看看它 , 就知道什么叫“空谷幽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