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川府!清代文化名人陈书:潼川府第一名,有怎样的传奇人生?( 二 )


康熙二十四年(1685),三十岁的陈书终于回到了久别的故乡盐亭。身心疲惫的他却始终改不了读书、求学的爱好,最终从一名军人回归到了他作为读书人的本来面目。康熙二十六年(1687),陈书一举考中举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三十三岁的陈书,进京赶考。他再创奇迹,竟然在来自全国的众多优秀考生中脱颖而出,考中进士,被朝廷授命为内阁中书。
传说,进京赶考的陈书爬山涉水,一路上都受到了神人的庇护。在他考中进士之后,驻店的老板为图吉利,恭恭敬敬,请陈书给小店题写匾额。陈书信笔一挥,题写了“王皮也”三个大字。店老板搞不懂是啥意思,只好把匾额挂了起来。谁知第二年庚午,北京城失火了,惟有陈书写的“王皮也”这个匾没被烧到。恰逢康熙皇帝出宫查看灾情,他见了陈书的字迹,不禁“哈哈”大笑。马上下旨,檄催陈书立马到京城上任。这“王皮也”的匾,当即被康熙皇帝在上面加了几点,改为“玉波池”。这个地方就叫“玉波池”了,有了水,哪里还会有什么火灾啊?难怪这匾额烧不着。这题写之人真是有才啊。就授他个内阁中书,让他陪太子读书去吧。
传说终归是传说。中了进士、返回家乡盐亭省亲的陈书,因为眷念故土,不忍离开亲人,真还就迟迟不肯进京报到当官。为此,直到朝廷接连下文催其赴职,他才不得不离开家乡。
史书记载:陈书能文,工书翰,凡撰制诰及宫禁王府屏联,多出其手。吏部尚书、后任东阁大学士的熊赐履非常欣赏、器重陈书,每条陈时政,熊公都代为启奏,见诸施行。康熙三十三年(1694)陈书补内阁撰文中书舍人。三十六年(1697)擢升任吏部员外郎。四十七年(1708)充任顺天(今北京市)乡试同考官。四十八年(1709)升任礼部郎中,并以礼部郎中充任会试同考官。陈书官居京华期间,曾经由熊赐履举荐,参加编修《明史》。陈书在京城还结交了李钟壁、李钟峨兄弟、樊泽达、董新策等好友,他们诗文互达,友谊深厚,留下不少诗坛佳话。
陈书身居朝廷要职,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勤勤恳恳,终日为国操劳,不幸身染重疾,才五十八岁就病逝了。传说,康熙皇帝甚为惋惜,特批准陈书驰驿,归葬盐亭四房嘴(今盐亭县麻秧乡蒙子村进士坪)。盐亭麻秧陈氏宗祠曾经保留有一张圣旨牌,还有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一飞冲天”、“凤池染翰”,两道扁额,可惜这些文物,在文化大革命当中都被破坏、销毁了。
潼川府!清代文化名人陈书:潼川府第一名,有怎样的传奇人生?
文章插图
三、陈书的《鹃声诗集》
陈书是一位经历战乱的诗人,他少年投笔从戎,身处于平定“三藩之乱”战争第一线,目睹了太多的战乱纷争、民间疾苦,时时记诸于笔端。惟其如此,他在这一时期的诗作,才显得尤为珍贵。
陈书随军驻扎在福建邵武、江西临江等地,又曾经出差南游至湖南醴陵、衡阳、耒阳、广西全州、桂林。但凡他经历过的战事,及其与同僚和地方文士们交往,皆有诗作。备述兵祸民瘼之苦,感时伤乱,思亲念友。因为遣词用句,呕心沥血,如同杜鹃声声,字字辛苦,陈书就把自己的诗集命名为《鹃声诗集》。
陈书一生笃行博学,写作不止。凡所言行,无论巨细,夜必焚香书之,数十年如一日。生前有文集《从政辟谬》等,可惜皆已遗失,惟《鹃声诗集》留存于世。
《鹃声诗集》曾经完好地保存在著名的文史大师蒙文通先生家中。文革十年浩劫期间,蒙文通先生被抄家,《鹃声诗集》因此毁损大半,实在令人痛惜。现存的《鹃声集》,经过盐亭地方文史专家蒙吉甫、刘泰焰等先生的搜集整理,精心保护,才得以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