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利镇|工厂假日排练、在群里唱戏……侗族非遗大戏在珠三角重新流行( 二 )
虽然排练时间是“业余”的 , 但对于唱戏唱歌这件事 , 戏班一点也不含糊 。 “在老家 , 唱戏的装扮都是纯银打造的 , 但是不敢穿出来 , 现在穿的都是不值钱 。 ”即便如此 , 孟建英还是花了千余元置办了身行头 。
戏班的二胡则是自己石锦荣在家砍了木头自己做的 。 “我们侗族人会唱歌也要会做乐器 。 ”他笑道 , 唱戏刚开始也是跟60多岁的人学 , 每天带手机把他唱的录下来 , 天天戴个耳塞跟他学着唱 。
带着这番坚持 , 侗戏班也开始自编自导原创剧目 , 比如此次演出的《甫求工》便是一部原创作品 , 从2018年开始边写边排 , 随着戏班的扩大由集体共同创作、修改、排演 。 剧本讲述了在老家种地的乃栾贡不满足现状外出打工后爱上有妇之夫 , 最终众叛亲离的故事 。 家庭、别离、欲望与背叛……在这个故事中也可以侧面感受到打工者的生活剪影 。
文章图片
原创侗戏作品《甫求工》 。
除了一些贴近生活的题材 , 比如打工、学车 , 侗戏班还会排演像《红楼梦》此类传统经典桥段 。 不同于反映日常生活的短剧 , 这些侗戏的长度惊人 , 通常一部完整的戏剧在村寨里表演时可能会持续几天几夜 , 对于排练的要求也非常高 。
“一些戏班成员在刚开始学的时候一句都唱不好 , 就逼他把那句唱好 , 一段段地背起来 。 ”石锦荣说 , 刚开始时每天回厂上班 , 都是一边做工一边学 , 到晚上去排练时 , 能看得出来每个人有没有好好练 。
而随着演出的累计 , 侗戏班的名气也越来越响 。 每年年底 , 侗戏班都要回到广西、贵州的村子表演 , 而出了正月便会到其他地方看一看 , 一直到2月份回到广东 。 “我们有五六个剧本 , 一般到别的村子去唱会选择表演戏剧 , 因为老人喜欢听戏剧 , 不喜欢跳舞 。 ”石锦荣介绍 , “我们回老家演出时 , 还会遇到有人志愿地往台上放红包 , 5块、10块都有 。 ”
文章图片
观众正津津有味地听着侗族大歌 。
知多D
侗语
属于壮侗语系 , 包括32个声母、64个韵母和15个(另说16个)声调 , 是世界上声调最多的语言 。 声调的复杂性导致说话富有音乐感 , 而这种语言的音乐感也成了侗族大歌的部分 。
侗族大歌
在侗语中被称为“噶老” , 意思是宏大而古老的歌 , 2009年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 传统大歌多为无指挥无伴奏的支声复调音乐 , 有大量自由发挥的部分 , 你可以听到悠长的低音部与嘹亮婉转的高音部在争夺主旋律 。
一个侗族歌班里 , 地位最高的是嗓嘎 , 也就是歌班老师 。 其次是领唱 , 一个歌班往往只有一个领唱 , 是声音最嘹亮技术最好的成员 。 而领唱随着年纪增长会自然地变成嗓嘎 , 教导小辈们演唱侗族大歌 。
侗戏班有互相来往的传统
被称为“外顶”“外嘿” 。 戏班集体出动到其他寨子做客时 , 主寨要阻止对方进入 , 客寨需要逐一推翻对方拦路的借口 , 一唱一和一来一往 , 故意刁难逗趣 , 成为“外嘿” 。 而戏班离开时 , 住寨同样需要拦路对歌 , 表示挽留 , 成为“外顶” 。
侗戏
发源于19世纪 , 在侗族声音大歌与叙事大歌的基础上 , 以腊洞村吴文彩为代表的侗歌艺术家 , 部分吸纳了汉族戏剧的成分 , 发展出了侗戏的艺术形式 。
采写:南都采访人员 王美苏
图片:由广东时代美术馆提供
- 招聘|为什么工厂长期招聘普工,工资4500都没人去?打工妹说出真实原因
- |观察|被遗忘的老工厂,该如何拯救你?
- 用工荒|工厂总喊“用工荒”,为何不给员工涨工资,总给中介“塞钱”?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厂招工没以前容易了?离职人员说出“实情”,对此你怎么看?
- 夜空|灯会扮靓假日夜空
- 元旦&全民健身——假日健身忙
- 大湾区#穿汉服打卡国潮!元旦假日激活大湾区消费热潮
- 求职|在工厂上班,裸辞后再去找工作好找吗?
- 黑丝|大学生抱怨找工作难,工厂却称找不到人,究竟谁的话才是真的?
- 榆林|一个400个 员工的工厂几乎没有90 后,工厂的年轻人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