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家论艺|了庐:山水“阴晴”与中国画的诗性思考

山水为天地间第一生命 , 其有形而更有情 。 古人云:"仁者乐山 , 智者乐水" , 正在于此 。 中国山水画一直有“澄怀观道”之说 , 中国画尤重诗的思考方向 。
年近八旬的知名画家了庐近年一直致力于中国书画理论与思考 , 他认为 , 作为中国画画家 , 如果要去表现山水 , 不但要深入其中 , 游山观水 , 更要触景生情——所谓触景生情就要用诗人的思考方式 , 也即顾恺之所言的“迁想妙得” 。 通过相应的笔墨 , 以最合适的笔墨形式呈现一个地方的山水 , 而不能用一种笔墨去表现所有的山水形式 。 本文为了庐回顾其山水阴晴系列创作的随感回忆 。
名家|名家论艺|了庐:山水“阴晴”与中国画的诗性思考
文章图片

宋代米友仁 《潇湘奇观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画的笔墨不是简单的笔墨形态 , 而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在绘画中的体现 , 也与个人修养与生活状态有关 。 中国画越到最后越呈现出文化性与思想性的深邃 , 这与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巨大关系 。
我个人以为 , 当下的水墨绘画有三个方向:一是诗人的思考方向 , 即表现诗的艺术境界;其二是从从西画转过来的 , 那是科学家的思考方向;第三种是匠人的思考方向 , 那是工艺 。 我记得法国总统戴高乐曾说过:“我们这一代人是革命家 , 我希望我的儿子是科学家 , 第三代是艺术家 。 ”真正的艺术家需要三代人的培养 , 这在东西方都是一样的 , 我个人认为 , 中国画尤其得注重诗人的思考方向 , 这是很重要的 , 现在很少有人认识到这个问题 。
现在的很多画家极少诗文修养 , 以诗而言 , 无论新体诗与旧体诗 , 都少修养 , 而且 , 缺少真正的人文修养 。 事实上 , 作为中国画画家 , 如果要去表现山水 , 不但要深入其中 , 静心游玩 , 更要触景生情——所谓触景生情就要用诗人的思考方式 , 产生诗的形象 , 不过得要有笔墨基础 , 因为面对不同的对象 ,不同的情 , 产生不同的形 。
可以说 , 得追求用独有的笔墨形式 , 以合适的方式表现一个地方独有的山水 , 而不能用一种笔墨去表现所有的山水形式 。
这得在传统笔墨里寻找 , 并进行深入的思考 。
客观来说 , 历史上的山水画家 , 体会到这一点的并不多 , 很多都是用一种表现手法来表现所有的山水 。 相比较来说 , 石涛就比较好一些 , 技法也十分丰富 , 所谓“搜尽奇峰打草稿” 。
名家|名家论艺|了庐:山水“阴晴”与中国画的诗性思考
文章图片

清 石涛《自写种松图小照》卷(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所以作为当下的画家 , 写生和表现山水 , 不但要如石涛所说的“搜尽奇峰打草稿” , 更要以诗人的情怀乐在其中 , 尽情游玩 , 直到乐而忘返 , 情景交融 , 山水的诗意就滋生在心中了 。 以后回味起来 , 当这些旧影重现时 , 将之表现出来 , 这种经过时间过滤的记忆就是最美的写生 。 即使是一个局部 , 也有可能像诗篇中最动人的警句一样感染于人 。
想起我30多年前画山水画《空谷阴晴》的那些往事 。
记得是最初是1966年 , 周阳高和他的一个同学 , 大学毕业分配后与我成为同事 。 那年的5月 , 我们一起出去写生 , 先到宁波奉化雪窦山 , 次日赶到天台县 , 晚上住天台山国清寺 , 第三天大早 , 我们从国清寺往石梁去 , 记得天蒙蒙亮从庙里吃完早饭就走了 , 将近中午时 , 尚未到石梁 , 那边有三个寺庙 , 中方广、上方广、下方广 , 石梁就在中方广寺旁边 , 将近到石梁时 , 是在一个山谷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