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他山之石》:写《狂人日记》前,鲁迅看过哪些外国作品( 二 )


“周树人”为什么会成为“鲁迅”
这本书的另一位编者姜异新为本书撰写了一篇提纲挈领的长篇序言 , 在发布会的分享中 , 她提到:“鲁迅在36岁的时候写了中国第一部划时代的现代小说《狂人日记》 。 可能率先进入大家视野的鲁迅就是这样一个小说家 。 其实那时候他的本名叫周树人 , 是北洋政府教育部的佥事 , 他有一个身份是通俗教育委员会小说股的主任和审核干事 。 当时全国所有创作的小说、翻译的小说 , 乃至刊登小说的杂志 , 都要送到周树人这里来评审 。 写得好的小说要褒奖 , 格调低下的要查禁 。 工作之余 , 周树人还抄校古籍 , 做《古小说钩沉》 , 编《唐宋传奇集》等 , 写了第一部中国小说史 , 在北京大学等各个高校讲授这门课 。 这么看来 , 在1918年《狂人日记》发表之前 , 也就是周树人成为鲁迅之前 , 这个人读过的古今中外的小说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 多到不可计数 。 ”
因此对于鲁迅所说的“所仰仗的全在先前所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中“百来篇”的界定 , 姜异新等人做了大量的研究 。 她们主要从五个方面依据入手来寻求、探索和推测 。 简单说来:第一是剪报;第二是鲁迅的翻译作品 , 特别是已出版的《域外小说集》 , 还有打算翻译的出版预告;第三是周氏兄弟回忆文字;第四是文学教科书;第五是藏书视野下的经典周边及潜在阅读 。 通过探究 , 姜异新发现至少有140篇外国作品是能够与鲁迅在留日时期通过外语读过的外国作品挂上号的:
第一部分剪报 , 这是实实在在的物证 , 是鲁迅从日本带回来的日本人翻译的十篇俄国小说的合订本 , 包括屠格涅夫、普希金、果戈里、莱蒙托夫等作家的作品 。 但姜异新不把它仅仅看成是一个剪报 , 他觉得这是鲁迅以他自己的审美眼光编选辑录的俄国作品集 , 也是鲁迅自己装订成册为一本新书 。 编者们对这十篇作品进行了故事的缩写 。
第二就是鲁迅翻译的小说 , 这肯定是鲁迅反复咀嚼过的作品 , 例如《域外小说集》中的作品虽然鲁迅只翻译了其中的三篇 , 但是全部16篇都经过了他反复的审读、润色和修订 , 肯定是全部读过的 , 这些故事 , 姜异新等人组织了学术力量 , 依据最初的东京神田版对周氏兄弟的文言译本进行了白话重译 。
再一个就是文学教科书 , 再度东京这三年 , 虽然周树人不去到全日制的学校上课 , 可是把学籍挂在了独逸语学校 , 日本学者考证出了学校的文学教科书以及暑期阅读的文学书目 , 姜异新也对照馆藏鲁迅藏书书目 , 筛选出一些间接证明鲁迅那时可能读过的外国作品 。
最后 , 就是通过周氏兄弟的回忆文字和其他线索推断出来的作品 , 设为“其他”一辑 , 编者们拣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了缩写 。 比如 , 鲁迅特别喜欢的夏目漱石、显克微支 , 还有人们不那么熟知的克尔凯郭尔等等 。
“再次阅读鲁迅留学时代阅读的故事 , 其实很容易发现他个性化的审美倾向 , 那些洞悉人性幽暗的作品 , 举重若轻、让人含泪微笑的表现手法 , 现代主义的意识流 , 后现代主义的英雄戏仿 , 对于被损害被侮辱的小人物的现实主义关怀 , 等等 , 显然这是多维复杂的艺术综合体 , 鲁迅那个时候全部都接受了 。 ”姜异新说 , “编这本书之前 , 他会觉得鲁迅真的是天才 , 而且不可复制 , 能够用中国古代文人乃至近代以来的作家都意想不到的方式 , 在最简短的篇幅内把故事讲述得如此生动、深刻、直抵心灵 , 看了鲁迅读过的小说后 , 他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 仿佛置身于鲁迅当年置身的精神谱系的网络当中 , 感同身受 , 与鲁迅一起感动 , 一起愉悦 , 审美能力一起成长 , 同频共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