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稚|文学依旧是我最倾心的“行当”

刘稚|文学依旧是我最倾心的“行当”
文章图片

黄永玉先生近影 比目鱼 摄
刘稚|文学依旧是我最倾心的“行当”
文章图片

刘稚|文学依旧是我最倾心的“行当”
文章图片

刘稚|文学依旧是我最倾心的“行当”
文章图片

黄永玉 《雨后新荷》
刘稚|文学依旧是我最倾心的“行当”
文章图片

黄永玉木刻《鹅城》 1946年
文/羊城晚报采访人员 孙磊 图/人民文学出版社提供
2008年 , 85岁的黄永玉回到两岁孩童的视角 , 以个人的经历为原型 , 重新开笔创作在心中酝酿八十多年的自传体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 , 迄今已逾十三载 。
【刘稚|文学依旧是我最倾心的“行当”】黄永玉从家乡写起 , 先后推出第一部《朱雀城》(84万字)与第二部《八年》(130万字) 。 近日 , 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的第三部《走读》(1、2) , 48万字 。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洋洋数百万言 , 刻画了主人公张序子的传奇 。 在书中 , 张序子从少年长成了青年 , 从边城凤凰走到了大都市上海 。 所有人都在长大 , 但不是老去 , 包括98岁的作者黄永玉 , 他还在不停地写……
“走读”生涯凭的是勇气、运气、力气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从主人公张序子两岁开始 , 写了一个大家族和他们生活的朱雀古城的四季时光、风俗民情、各色人物……当朱雀城逐渐衰败 , 十二岁的张序子不得不沿着那条母亲河 , 漂流到外面广阔的世界 。
漂泊的过程 , 成就了张序子的传奇人生:屡屡行走在刀锋边缘 , 却总能逢凶化吉;胆大不信邪 , 身无一文走遍天下;侠义莽撞 , 对待朋友很仗义 。 他轻信 , 常受骗上当 , 但又敏锐 , 分辨得出人家的好意;他不是贾宝玉 , 却得男女老少倾心;他勤奋能吃苦 , 痴迷于费力的木刻艺术 。
作为系列小说第三部 , 《走读》的故事发生于上世纪40年代 , 一个靠木刻为生的年轻人 , 辗转到厦门教书 , 攒下一张机票 , 只身来到大上海 。 以后的日子 , 吃的、住的、穿的 , 就只能全凭勇气、运气、力气了 。
娶妻成家之后 , 张序子货真价实地进入了一个成人世界 。 在这个大都市 , 贫穷是翻倍的 , 胆寒是翻倍的 , 谨慎是翻倍的 , 用力也是翻倍的 。 《走读》专注细致地描绘了一个贫穷的青年木刻家的日常生活:怎么投奔朋友 , 怎么得到第一笔稿费 , 怎么买到一双经穿的鞋 , 怎么租到一间市区的屋子而又不堪重负……
这部“流浪艺术家之歌” , 将张序子日常生活中捉襟见肘的困窘、难堪中的失望 , 都细细写了出来 。 没有哀怜、沮丧 , 倒有诙谐和幽默的勇气 , 既是歌咏也是感喟 。
令该书责任编辑刘稚印象深刻的是 , 在序子的种种活动中 , 那一餐一餐的饭食写得十分具体 , 让人深切地体会到“一箪食、一瓢饮”得之不易:“其实这些都是黄永玉先生当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 ”
尽管黄永玉已经98岁了 , 新作《走读》笔力却未见丝毫减弱 , 跟十三年前在《收获》连载之初的从容、沉稳、诙谐、活泼的风格 , 保持着惊人的连贯与完整 。
刘稚告诉采访人员 , 黄永玉先生还在写《走读》的第三部分 。 “他写作的时间并不固定 , 如果碰上要交稿 , 晚上也会写 。 也经常画画 , 但是没有具体的规定时间 , 因为画起来就没完 。 而且黄永玉先生准备在100岁的时候办一个画展 , 所以现在他画画的量很大 , 需要准备很多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