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林平|青联人|周林平:满怀“瓷”心,青春追梦

作者 |《中华儿女》采访人员梁伟
编辑 | 华南
周林平|青联人|周林平:满怀“瓷”心,青春追梦
本文图片

自新石器时代至今 , 中国陶瓷文化发展已有一万多年历史 , 源远流长 。
一千多年前 , 宋真宗把自己的年号“景德” , 赐予这个青石铺路、小桥流水、雾霭青山、窑火炊烟的江南小镇;一千多年后的今天 , 这里依旧是享誉世界的“瓷都”——景德镇 。
在这片流淌着“瓷文化”的土地上 , 有着世界上最好的陶瓷匠人 , 无数人满怀“瓷心” , 薪火相传 , 历久不息 。 江西省青联委员、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景德镇市现代高温色釉陶瓷研究所所长周林平就是其中一员 。 他说 , “陶瓷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综合体现 , 不是单一的‘陶瓷’ , 而是个人审美方式的物化 。 我愿意做瓷文化的传播者和推广者 , 我想让那些还不知道自己喜欢陶瓷艺术的人‘遇见’陶瓷 , 并把陶瓷以及背后的陶瓷文化融入到越来越多人的生活当中” 。
“做自己喜欢的事最幸福”
周林平不是土生土长的景德镇人 , 甚至在2000年前都没有去过景德镇 , 但和陶瓷的“邂逅”却很早 。
1980年代 , 周林平出生于江西抚州临川 , 在他儿时的记忆里 , 家里堆着很多盘子、碗、杯子……当然 , 这些都是陶瓷的 , 上面有各式各样的花纹 , “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 就觉得好看” 。 这是他对瓷器的最初印象 。
“我父亲是卖瓷器的 , 那时候把所有瓷器全部运上船 , 他就到全国各地兜售 。 可能这一行程就得好几个月 , 特别辛苦 , 那一船瓷器就是我们家最大的经济来源 。 所以每次父亲远行 , 都希望停靠沿岸的人们能够喜欢那些款式的盘子、杯子 。 ”周林平说 。
或许 , 儿时周林平完全没有想到 , 数年之后 , 他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 也做起了瓷器生意 , 只不过 , 他不是坐船 , 而是坐着飞机将中国瓷器卖到海外 。
2002年 , 周林平读大学 , 学的是装潢设计专业 , 因为家庭条件不好 , 周林平总想尽快步入社会 , 挑起家庭重担 。 思考许久 , 他选择创业 , 目光最终定格在瓷器上 。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经典的“三驾马车”之一 , 陶瓷拥有跨越时间、跨越空间的不朽魅力 , 一如其千年不褪色的品质 , 在全球范围内都拥有众多粉丝 , 即便文化不同、习俗不同、经历不同 , 但随处可见陶瓷扎根于当地的文化土壤 , 并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
20岁的周林平相当有魄力 , 从未走出过江西 , 还在读书的他自己办了护照 , 借债与朋友合伙凑几万块钱买了一批瓷器 , 就坐上了飞往马来西亚的飞机 。
上飞机之前 , 周林平就做了最坏的打算 , 借了那么多钱 , 倘若血本无归 , 回来就找公司打工 , 给人做房屋设计 , 慢慢还债 。 到了马来西亚 , 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 当地人特别喜欢中国瓷器 , “怎么会有这么精美的花瓶”“我太喜欢这个杯子上的图案了”“这个碗到底是收藏的还是用来吃饭的”……在周林平看来 , 国内司空见惯的瓷器 , 却让当地人爱不释手 , 有的人一车一车地买 。 仅仅一个月 , 他就将带去的200多件瓷器兜售一空 , 再一核算 , 净利润三万多元人民币 。 这对于当时还是学生的周林平来说 , 无疑是天文数字 , 他甚至不敢闭眼 , 害怕自己睁开眼睛的时候 , 发现这是一场梦 。
有了第一次成功 , 周林平又带着景德镇瓷器去了新加坡、越南、泰国等地 , 虽然很辛苦 , 吃住也不习惯 , 但每一次都是满载而归 。 周林平说:“中国瓷器之所以能够在国外如此受欢迎 , 就是因为瓷器是日常生活、商业和艺术的交集点 , 它一身三角 , 同时是实用品、商品和艺术收藏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