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林平|青联人|周林平:满怀“瓷”心,青春追梦( 二 )


就在所有人都认为周林平会在这条瓷器海外销售之路上越走越远的时候 , 他却来了个紧急刹车 。 究其原因 , 在与瓷器的接触过程中 , 他发现自己真的爱上了陶瓷 , 这种喜欢是内心深处的 , 他想给喜欢陶瓷的外国人最好的中国陶瓷 , 甚至是自己做出来的作品 。 他不希望再去推销千篇一律的盘子、碗和花瓶 , 他说自己有了新的追求 ,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最幸福的 。
做中国的“青蛙王子”
2004年 , 周林平有了新的开始 。 因为之前的经历 , 在陶瓷圈子里 , 他有很多朋友 , 这些人在他的陶瓷路上 , 都给了他或大或小的帮助 。 但他知道 , 所有的技术 , 还是得靠自己一点一滴磨炼 , 他跟着拉坯师傅学习技艺 。 那段时间里 , 他起早贪黑 , 最早来到作坊烧水 , 各位师傅来的时候 , 送上一杯热茶 , 然后开始一次次地拉 , 遇到问题 , 就向师傅请教 , 然后接着练习 , 永远是作坊里最后走的那一个人 。 终于 , 他跟着师傅学得一手拉坯的好本领 , 对利坯、蘸釉等各种陶瓷工序也非常熟悉 。
周林平|青联人|周林平:满怀“瓷”心,青春追梦
本文图片

周林平作品《荷塘琴韵》
周林平说:“一个偶然的机会 , 看到一位老艺人做雕塑 , 看到一堆泥在他手上变幻出各种造型生动的小动物 , 一下子就被他吸引 , 并点燃了我艺术创作的激情 。 ”
就这样 , 他找到一位陶瓷雕塑的艺术家拜师学艺 , 和当时拉坯学徒一样 , 周林平在陶瓷雕塑学徒中的几年依然刻苦 , 师兄弟们还在睡梦中时 , 他便来到师傅的工作室学习 , 师兄弟都回到住处时 , 他仍在工作室内实践 。 因而 , 在他学徒的第三个年头 , 师傅把他叫到跟前:“我的本事 , 你都学会了 , 唯一欠缺的是火候 。 你回到父母身边要不断地练习 , 并要走出跟师傅不一样的路子 , 才有发展 。 ”
师傅的话一直在周林平耳边回响 , 怎么才能做到不一样?所谓术业有专攻 , 他想到的就是创作同类型的系列作品 , 最终 , 周林平决定做“青蛙” 。 他是抚州人 , 在抚州历史上 , 流传着王安石“呱呱叫”的民间传说 , 直到今天 , 只要一说起抚州人 , 有的人就会脱口冒出一句“蛤蟆头” 。
为了做出最生动的作品 , 周林平买回来很多青蛙和蛤蟆 , 盯着它们看 , 一看就是几个钟头 。 它们安静的时候是什么样?有纷争的时候是什么样?休息的时候是什么样?叫的时候是什么样?观察它们的一点一滴 , 每一个神态、每一个表情、每一次跳跃……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很久 , 周围的朋友都说他走火入魔 , 但周林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 。 当他做青蛙塑形的时候 , 形神俱佳 , 大家都期待成品 。
【周林平|青联人|周林平:满怀“瓷”心,青春追梦】让人意想不到的是 , 因为周林平对工艺把握不到位 , 烧窑时作品直接烧爆 , 不仅青蛙没有烧制出来 , 窑炉内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也被损毁 , 周林平还要赔偿别人的损失 。 不服输的他接着捏 , 接着烧 , 结果又接连爆了好多次 , 他发现可能跟作品是实心有关 , 于是他开始捏空心的 , 结果还是爆 。 当时甚至有艺术家直接告诉窑主 , “不要把我的作品和那个捏蛤蟆的一起烧” 。 慢慢地 , 周林平发现可能和水分有关 , 终于 , 青蛙被完整地“烧”出来 。
“看到作品的那一刻 , 是灰色的 , 我的心也灰了” 。 周林平说 , 他开始四处拜访专家 , 一点一滴寻求解决办法 。 是不是烧制的位置问题、里面是不是含有铁元素 , 怎么能控制釉的流动性……为了解决这么多难题 , 倔强的他在樊家井附近租了一间月租200元的房子 , 一头扎进研究高温颜色釉的工作中 。 经过反复实验 , 求教各方人士 , 周林平最终获得成功 。 他首创的高温颜色釉青蛙 , 采用圆雕工艺 , 通过自然天成的窑变肌理 , 赋予灵动的青蛙自然的色调 , 作品一经问世 , 即轰动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