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绝诗书画@郑板桥:(求购字画)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 三 )

三绝诗书画@郑板桥:(求购字画)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
文章插图
历史歪打正着地把板桥逼入鬻字卖画之道,官场少了他无足轻重,艺苑多了他却很有斤两。如此成全了板桥的不朽。我注意到板桥文章为书画之名所掩。文学乃一切艺术的灵魂,书画作品得力于其扎实的文学素养。“夜深更饮秋潭水,连月带星舀一瓤”,不是怪才,何能出此清新巧妙绝句?用酷似杜甫“三吏三别”语调,勾画出催人泪下的清代饥民流亡图。潍县任上写的《竹枝词》广为百姓传颂:“绕郭良田万顷赊,大都归并富豪家。可怜北海穷荒地,半篓盐挑又被拿。”三绝诗书画@郑板桥:(求购字画)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
文章插图
别忘了板桥生活的“康乾时期,虽称盛世”,却也是统治者大兴“文字狱”之时,轻者革职流放;重者寸磔凌迟,诛连九族。“维民所止”被当作是要砍掉雍正的脑袋;“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乃对清廷大不敬,吟诗者莫名其妙身首异处。士人战战兢兢,许多有才华者转向考据学,钻到发黄的故纸堆中消磨光阴。对政治权威的无畏,是古今文人皆难具备的品格。镜子只能照人脸,文学、书画作品倒可见人品情操。清人张维屏在评述板桥诗、书、画三绝中有真气、真意、真趣,最让我心动的是“倔强不驯之真”。三绝诗书画@郑板桥:(求购字画)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
文章插图
板桥厚实的文学功底增添了书画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也构成了板桥艺术特色。他画画几乎每画必题,或诗或文,内容时出新意,追求诗书画完美结合。板桥强调画竹不要盲目追随他人,不盲从并非不借鉴,他从八大山人的绘画悟出以少胜多的道理,晚年画竹以简胜,竹枝竹叶一减再减,“一两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枝疏叶朗,减得恰到好处,自有一种古淡的气息,以“少少许”胜人“多多许”。板桥66岁时,曾在一幅画竹图上题“下总结性的诗句: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洒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三绝诗书画@郑板桥:(求购字画)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
文章插图
郑板桥的字画有“三不卖”:达官显贵不卖;不喜欢者不卖;生计够时不卖!板桥在世书画之名已蜚声遐迩,远传朝鲜、日本。朝鲜李朝英宗的宰相李艮也投名请板桥赐予墨宝;好附风雅的商人,巴结讨好板桥,或奉银登门求书求画;或下帖请入家中敬为上宾。过去对板桥曾冷眼相看者也陆续找上门来求书求画,如此便给板桥拿架子的机会,看不顺眼的即便八抬大轿也不答理。自谓“吾画兰画石画竹,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三绝诗书画@郑板桥:(求购字画)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
文章插图
当时鬻字卖画者未贴公开润格,板桥又开先例,公开贴出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下面还附有一段诙谐文字:“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亦不能陪君子作无益语言也。”三绝诗书画@郑板桥:(求购字画)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
文章插图
读此段话,似乎闻到满纸铜臭味,其实板桥非爱钱,而是对自己作品的珍惜。《情史· 郑燮传》言其晚年卖字画略有贏利,出门背个布袋,里面装有银两果品,遇到穷苦乡邻,随时解囊相助,民间口头流传许多板桥救人危难的故事。书画作品是一种文化消费产品,名码实价才体现其价值。早年书画只在“皇宫内廷、衣冠贵族外圈子”里展玩,与民众有着遥远的距离。板桥悬牌开出润笔价码,虽说是为了“稻梁谋”,却无意中为书画走向民众开辟了大道。民国时期名人卖画均订润格,皆从板桥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