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鉴赏_古诗词鉴赏的三大核心是什么?

古诗词赏析的方法一、 写景抒情诗 。
写景抒情诗主要描绘的是山水名胜、唯美的自然风光,其写景手法通常采用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反衬、对比等 。
在赏析时,第一步就是要指出其写景的手法;第二步就是简要概况一下诗中呈现出的景象和写景手法的作用 。
第三步就是要揭露出诗人抒发的是何种感情 , 有的是赞扬祖国的大好河山 , 有的仅是抒发对眼前美景的喜爱 , 有的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有的反衬自身仕途或遭遇的不幸等,这主要从写景手法和诗人当时所处的背景展开论述 。
二、咏物言志诗 。
咏物言志诗主要描绘所咏之物的形与神,以此寄托诗人高尚的情怀,表现诗人的志向 。这类诗主要是状物,描写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拟人、反衬、正衬、对比、欲扬先抑等 。
在赏析时,第一步是将诗人所状之物的形给概括的描述出来;第二步将形反映出来的神加之于诗人身上,可结合诗人历来的形象和所处的背景来综合判断 。
例如 , 陶渊明咏菊,菊花可能并不能给人带来淡泊名利的神韵,但是结合对诗人的了解可知,陶渊明是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故可综合判断诗中所传之意 。

古诗文鉴赏_古诗词鉴赏的三大核心是什么?

文章插图
三、怀古咏史诗 。
怀古咏史诗主要通过缅怀历史英烈或描述历史典故,来表明诗人的立场和情感 。这类诗主要是绘史,描写的方法最常见的有对比和衬托 。
在赏析时,第一步就是要点明诗人所描绘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 这需要我们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基?。坏诙骄褪且岷献髡咝词毕碌氖笔卤尘?,两者加以比较;第三步就是道明诗人的主观看法和抒发的情感,这类诗多半是借古讽今,亦或是抒发沧桑巨变、物事人非的怅然之情 。
四、边塞征战诗 。
边塞征战诗主要通过描绘边塞壮丽的风光和将士们的军旅生活,来表现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这类诗的绘景通常大气豪迈、恢弘壮丽,故而多采用夸张、比喻等手法 。
在赏析时,第一步简要描述一下诗中描绘的景象和边塞将士的生活;第二步就是道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和保家卫国的英雄气魄;第三步就是以诗人的立场表达其自身的情感,通常是对将士们的敬意 。
五、山水田园诗 。
山水田园诗主要描绘自然风光和农家生活 , 诗境大多清新淡雅,宁静隽永 。这类诗一般融合写景和记事,手法多变,词藻优美 。
在赏析时 , 第一步描绘自然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景象;第二步抒发诗人对恬静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可结合诗人背景,考虑是否还表达了诗人想要归隐田园的隐居之意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诗词赏析如何赏析古诗?【古诗文鉴赏_古诗词鉴赏的三大核心是什么?】
十首高中课外古诗词及鉴赏1、江上
宋代:王安石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
离情被横笛 , 吹过乱山东 。
鉴赏: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 , 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江水浩淼无边 , 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 , 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 , 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 , 勾起作者的思绪 。江水江花、西风横笛 , 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
2、蚕妇
宋代: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
鉴赏:这是一首言简意赅的讽喻诗,诗人借养蚕妇女的所见所感,把养蚕人衣不蔽体,不养蚕人却穿着满身绸缎加以对比 , 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遭到剥削掠夺的不合理现象 。诗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悲苦,表达了诗人对养蚕农妇的同情,对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的愤恨,以及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控诉和鞭挞 。
3、东栏梨花
宋代: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
鉴赏:《东栏梨花》是一首感伤的诗,诗人因为梨花盛开而感叹时光的流逝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寄予了作者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 。
4、金陵晚望
唐代: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
鉴赏: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远望 , 只见浮云落日映照着这座古城,一种沧桑之感涌上心头 。这里所说的“一片伤心”,即是指这种情绪而言 。浮云落日是有形之物,丹青能画;而“一片伤心”,乃抽象感情,所以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 。黄叔灿《唐诗笺注》说:“‘画不成’三字,是‘伤心’二字这神 。”正因为画不成,故见“伤心”之深;也正因为伤心如此,所以谁也难以传神地画出这种心声 。结尾两句 , 感慨深沉 。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末日 。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 。
5、春愁
清代: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 , 往事惊心泪欲潸 。
四百万人同一哭 , 去年今日割台湾 。
鉴赏: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 。诗的大意说:春回大地,面对着春天的景色,引起我无限春愁,这春愁无涯无际,难以排遣,勉强观望山景 , 仍然难以消除胸中的悲愁 。想起惊心动魄的往事 , 不禁使人潸然泪下 。四百万同胞都为此伤心万分 , 同声大哭,因为去年的今天被迫割让了台湾 。
6、绝句
元代:王庭筠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
可怜今夜月 , 不肯下西厢 。
鉴赏:前两句一从视觉、一从嗅觉的角度来描写诗人居处的清幽境界 。“竹”和“诗” , 一为自然之物,一为社会之物 , 二者本无从比较,但诗人用一个“瘦”字把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竹具有清瘦的形象,诗具有清瘦的风格 。“瘦”字用得生新,为全诗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氛围 。而“入梦香”则将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梅花夜间在月光的朗照下也喷出清香,已不同凡响,而这香气还伴着诗人进入梦乡,则香气之浓郁、之悠长可以想见 。将竹与梅这样的自然物象与诗与梦这样的人为之物炼在一句之中 , 这就构成了情在景中、景在情中 , 情景混融莫分的高妙意境 。前两句字面上完全没有“月”,但透过竹影和梅香,我们可以感受到“月”自在其中 。在后两句中,诗人便将“月”和盘托出 。可怜者,可爱也 。当诗人信步庭院时,月光与竹影、梅香是那样的和谐;而回到西厢房时,这月光却不能“下西厢” , 这多么地令人遗憾!诗中透露出一股月与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遗憾或幽怨的情绪 。诗人遗憾或幽怨的是什么?也许是有情人天各一方 , 不能互通情怀;也许是君臣阻隔,上下无法沟通;也许什么都不是,只是诗人置身此时此景之中的一种朦朦胧胧的感受而已 。
7、春行即兴
唐代: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 
芳树无人花自落 , 春山一路鸟空啼 。 
鉴赏: 李渔《窥词管见》有云:“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 。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 。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 。”诗和词在表现手法上是一致的 。这首诗虽然还不能说就做到了“全篇不露秋毫情意” , 但句句写景,句句含情 , 却是比较突出的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 , 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 , 却构成一幅暮春景象,渲染一种孤寂、凄凉、愁苦、叹惋的感情 , 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
8、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代: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鉴赏:这是诗人是在送陈秀才回沙上扫墓有感而发所作的诗 。清明时分,春雨飞飞,诗人和陈秀才一行人风尘仆仆的赶回沙上祭祖,满身的泥土尘埃和雨露,那是非常的零乱,诗人感慨以这样行色匆匆的方式回乡祭祖,那是让人感受到似乎有那么一些悲哀 。
9、夕阳楼
唐代:李商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
鉴赏:这首诗以眼前看到的景物入手,以艺术的手法来诠释心中的愁绪和感慨,读起来沉郁真挚,依稀在人们面前展开了一幅花明柳暗、高楼独立、孤鸿飞翔的画面 。李商隐用他生动的笔墨,既写出了夕阳楼的真实风景,也尽情倾诉了他的心事和渴望 。
10、春晚
宋代:左纬
池上柳依依 , 柳边人掩扉 。
蝶随花片落 , 燕拂水纹飞 。
试数交游看,方惊笑语稀 。
一年春又?。?倚杖对斜晖 。
鉴赏:这首诗前四句选用依依的杨柳、飞舞的蝴蝶、飘落的花瓣、掠水的燕子等景物,描绘出一幅富有特色的晚春图 。后四句,诗人由晚春之景联想到人生,惆怅不已 。第三联,不仅写出了诗人笃重友情,要与朋友一起欣赏这美景,而且以“笑语”反衬“惊”,形成巨大的反差 , 突出心灵震动之强烈 。最后一联 , 诗人感慨生命的短促 。晚春是一季之终结,斜晖是一日之终止,倚杖于晚霞中的老人心中充满了寂寥哀伤之情 。结尾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
古诗鉴赏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赏析1、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的事物入手 。
叙事或抒情、议论带有诗人极浓厚、强烈的感情成分、感情色彩 。所以,品味诗歌中具有浓厚情感的词句或强烈感情色彩的事物,是我们迅速地把握诗歌中形象和题旨的重要途径 。
2、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 。
诗人们善于通过写景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因而,使诗中的景物明显地带有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和独特的思想 , 从而形成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也就有了古人追求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境界和表现方式 。
3、从“诗眼”入手 。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炼句,有“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有“吟安一个字 , 捻断数茎须”;有“语不惊人死不休”;有被称为“红杏尚书”宋祁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 , 就静中显动,使杏花怒放,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活力跃然纸上 。
4、从“意象”入手 。
“意象”一词最早见于刘勰的《文心雕龙》 。它包括抽象的主观的“意”与具体的客观的“象”两个方面 。它是“意”(诗人主观的审美思想与审美情感)与“象”(作为审美客体的现实生活的景物、事象和场景)在文学的第一要素——语言中和谐交融和辨证的统一 。
5、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入手 。
在诗歌鉴赏中 , 抓住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 , 我们可以探求诗人运用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的真实意图,把握诗歌的内涵及诗人内心感情 。
古诗文鉴赏_古诗词鉴赏的三大核心是什么?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
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 。
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 , 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 。
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
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 , 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 。“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 。
“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 。作者以咏梅言志,花品人格融汇一体 。
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 。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诗词赏析古诗词鉴赏怎么写古诗词鉴赏写作方式:
1、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
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 。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
2、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 , 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 一般押平声韵 , 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 。
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 。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 。
词有词牌 , 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 。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
曲与词的最大不同 , 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
3、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 , 以史喻今 。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 。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 。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 ,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 。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 , 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
4、分清各种风格流派:“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 。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 ,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
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 。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 。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
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 , 意境雄浑,感情激荡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 。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
古诗文鉴赏_古诗词鉴赏的三大核心是什么?

文章插图
5、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 , 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
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 。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 , 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 。
它与“对比”不同 , 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
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 , “动静相对” 。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
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
6、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 。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 。
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 , 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
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 , 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
7、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 , 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 。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 。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
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
借代:如用“帆”代“船” , “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
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 。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 , 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
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 , 更吹落,星如雨” 。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等 , 都要求我们去注意 。
8、注意关注诗歌题目: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线索 。如试题为“约客”,作者约人,对方迟迟没有来,环境上“家家雨 , 处处蛙”的渲染,约了客人,怎么不来?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虑 。
9、注意明察考题暗示: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填表式题目中已有内容实际上就是例题 。
10、注意运用联想、想象: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 。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想象 。如王驾的《雨晴》 , 作者没有描写邻家院子景色,但写了“蜂蝶纷纷过墙去”这一实景 。在古诗词鉴赏中可以从哪些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1.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一般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五种 , 古诗鉴赏通常涉及较多的是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 。
2.修辞方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双关、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顶针(多出现在曲或词中)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大致相同 。
3.其他常用表现手法:烘托(衬托)、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或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衬乐情)、白描(语言简洁,不加渲染烘托)、用典(化用前人诗文句子,引用神话故事,化用历史故事)等 。
以上分类有的有交叉现象 , 如第一类中“直接抒情”是第三类中“直抒胸臆”的另一种说法;第三类中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则都属于第一类的“间接抒情” 。鉴赏时如果题目中没有规定明确的鉴赏类型或角度,我们只需根据其中一种类型或站在其中的一个角度表述即可 。
古诗文鉴赏_古诗词鉴赏的三大核心是什么?

文章插图

二、以课文为依托,引入“源头活水”
古诗的数量可谓恒河沙数 , 我们不可能有很多时间来对其“大面积”鉴赏,因此,精心选择重要而又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重点赏析,应是我们高三古诗鉴赏备考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在选择此类诗歌的时候,不应忽视教材中那些经典性的课文诗歌,它们应该成为我们的首选对象 。
其实,古诗中一些重要的表达技巧类型在教材中几乎都能看到,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最为常见,其他类型也并不鲜见 , 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对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王维《山居秋暝》中的“以动衬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姜夔《扬州慢》中的“比拟”(自胡马窥江去后 ,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 李煜《虞美人》中的“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烘托”(上片写大江 , 写江山如画,写豪杰,写乱石穿空 , 旨在为下片写周瑜功业),刘禹锡《石头城》的“借古讽今”等,不一而足 。鉴赏时我们可把它们作为“样板”诗歌加以细心体会,精心揣摩 。
古诗词鉴赏的三大核心是什么?古诗词鉴赏的三大核心是:
一、梳理构思脉络,发现规律 。古诗词往往有自己的构思脉络,作者在创作作品之前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素材,并激发了某种情感 。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作者会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生活素材,安排情感线索,进而创作精彩的作品 。学生品鉴这类古诗词应注重诗词的起承转合,思考作者如何从写景描物叙事逐步过渡到抒发情感,从而表达自己的思想 。
二、整理描述对象,理解意象 。不少古诗词作品中都有特定的描述对象,包括人物、事情、物品等各种类型,作者往往将这些事物作为表情达意的着力点,通过描绘这些事物表达情感 。品鉴这类古诗词学生可以先找出诗词作品中的意象,分析作者如何借助这些意象描述对象,然后分析在古诗词中特定的对象是否有特定的含义 。
三、把握思想情感,认知世界 。经典的古诗词往往能够展现出作者独特的思想和情感,有的作品体现出的是惆怅和迷惘,也有的作品表现出的是忧国忧民或者坚定的信念 。学生在品鉴这类古诗词时,可以尝试从中捕捉到思想和情感,进而理解作品的主旨 。
古诗文鉴赏_古诗词鉴赏的三大核心是什么?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