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历史学界讨论宋朝热,学者称吴钩的写作存在问题,会把历史拆得七零八落

采访人员 | 潘文捷
编辑 | 黄月
1
在今天 , 关于宋朝的故事深受欢迎 。 不论是《清平乐》等以宋朝为背景的电视剧 , 还是关于宋史的通俗读物 , 总能获得大量关注和讨论 。 对于历史学界来说 , “弘扬宋代”和“宋粉”这样的说法意味着什么?在宋史知识的普及上 , 市面上现有的通俗读物存在着哪些“反历史”或“非历史”的问题?
在日前举办的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张邦炜的《两宋王朝史》《宋代皇亲与政治》的新书座谈会上 , 张邦炜以及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虞云国、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邓小南、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包伟民、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华瑞、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曹家齐、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冬梅围绕着宋朝的火爆展开了一场对话 。
从学术角度看 , 吴钩的写作内容是“非历史”“反历史”的
在这一波宋史热潮中 , 吴钩是受众非常广泛的一位作者 。 今年出版通俗读物《法度与人心》的赵冬梅说 , 自己的作品销量和吴钩相比还“差得远” , 在网络上与吴钩的影响力相比“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 但她评价说 , 吴钩是专业写作者 , 把全部精力投入写作 , 还会积极和读者交流 , 其影响力是学界应该承认的 。 但在学术方面 , 包伟民提出了批评 , “吴钩不能说是全错 , 但是很多问题是错误的 。 ”
包伟民把吴钩这样的作者称为“专业写手” , 有很多学生曾向他愤怒抗议说:“我们的文章被他(指吴钩)洗了!”包伟民称 , 当时他宽慰这些学生说 , 写了文章本来就是要进行传播的 , 但更大的问题在于 , 文章拆散后被进行了歪曲原意的引用 , 且没有加以任何的解释 , 很多学生感觉这种做法把知识歪曲了 。 在活动现场 , 包伟民说 , 学者碰到了这样一种困境 , 觉得自己不便直接地和“依靠弘扬宋代文化作为谋生手段”的专业写手进行文化上的争辩 。 面对这种情况 , 专业的历史研究者能做些什么呢?他认为赵冬梅的写作就是一种好的例子 , “我们应该也来写一写 , 尽量让读者喜欢看 , 不仅传递历史知识 , 更重要的是要传递正确的历史思维 。 ”
宋朝|历史学界讨论宋朝热,学者称吴钩的写作存在问题,会把历史拆得七零八落
本文图片

赵冬梅 出版社供图
赵冬梅也表示 , 从学术的角度来看 , 吴钩的写作内容是“非历史”“反历史”的 。 她承认吴钩“也会用史料 , 有引用 , 也读学者写的东西” , 但她也看到 , 吴钩会把宋朝历史中看上去非常“现代”的事项单独抽出来 , 加以放大 , 最后服务于“宋代是现代的”这个结论 。 其实 , 已故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教授刘子健(James T.C. Liu)的《中国转向内在》很早就谈到 , 西方历史学界很早就有类似的看法 , 比如美国早期汉学家曾普遍把宋代中国成为“近代初期” , 认为出现了欧洲近代前夜的一些特征 , 但是刘子健并不同意这种观点 。 他认为宋朝中被描述为近代化的元素不仅没有通往近代化 , 实际上 , 新儒家文化成为了一种顽固的文化类型 , 成为后期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
“宋代确实具有某种modern looking , 也就是说有看上去像现代的东西 , 但那是似是而非的 。 ”赵冬梅说 , 问题在于 , 吴钩的写作会抓住“似是” , 并且放大这个部分 。 “如果把历史中的现象从历史中抽出来 , 却不顾语境 , 那么这种东西说得越多越错 。 ”
曾有媒体找赵冬梅为吴钩的《风雅宋》美言几句 , 她当时也同意了 , 因为《风雅宋》是谈物质文明的书 , 她觉得“单个单个地说 , 不涉及历史逻辑 , 不容易出错” 。 但是她意识到 , 吴钩的其他写作也是有问题的 。 “历史学有一些根本的东西 , 对语境的把握、对史料的解读能力是历史学的基本训练 。 ”在赵冬梅看来 , 吴钩的写作虽然在材料和阅读上花了很多功夫 , 但是他也给写作者一个启示——要小心把历史拆得七零八落的做法 , 这一做法将导致人们无法了解真实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