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作家梁鸿,对故乡的“背叛”是一种必然( 二 )


故乡#作家梁鸿,对故乡的“背叛”是一种必然
文章插图

她把那些沉重的个体的命运故事逐一记录在笔记本里,回到北京后,她在任教之余,把那些真实的故事经由文学式书写,写成《出梁庄记》一书。/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于她而言,文字是内化的手段,是具有超越性的,“人们可以根据自我的经验,去品读言外之意,从这个角度看,文字是更亲密、更具融合感的媒介”。她书里的梁庄,保存的是“永驻性的流逝”。但这次,在她用电影的方式诉说那些幸福与哀伤时,她感觉两种媒介的功能完全不同,“视觉显然更有冲击力,它能够直接进入你的眼睛,然后打动你的内心”。
观众也能明显感觉到,贾樟柯在影片中试图融汇电影语言与文学结构。在影片的各个章节中,有很多日常生活的呈现,虽然它极大程度上拼合出时代的轮廓,但有一部分观众的观影体验并不是太好。有人评价道:“片子相对琐碎,时不时插入的配乐与段落朗诵,也只是有形式感,让内容丧失了流畅与自然。”
故乡#作家梁鸿,对故乡的“背叛”是一种必然
文章插图

从乡村走出的梁鸿,仍旧渴望与大地发生更多的联结。她的幸运之处,在于她刚好拥有梁庄。/受访者供图
在梁鸿看来,那些铺垫是必要的。“这一定是把双刃剑。单纯看电影语言,可能会觉得碎,但当你通篇看完,影片能传递出一种跨越时代的史诗感。”她觉得,那些稍显赘余的内容,就如同小说里的闲话,“没有闲话,故事只是故事本身,有了之后,这一切才有了底色和厚重度”。
家乡是创作母题,更是羁绊
此前的采访中,梁鸿说过,自己时常会对故乡产生一种背叛感。电影中,她坐在一家裁缝店内,手臂架在缝纫机台上时,再次提及这句话。对她来说,故乡远不只是自己汲取素材、用来创作的母题,更是一种羁绊。
早年间,梁鸿的日程简单而稳定,教书、写作、带孩子,这几件事占据了她大部分的时间。在外人看来,这个在北京有幸福的家庭和事业的女人,她的生活在一条正轨上发展良好。然而,梁鸿却对那种日子充满了怀疑,她的内心世界,反复出现一句同样的话:“这不是真正的生活。”
她很清楚,眼前的书斋生活在本质上与旧时生活一样,都是朴素的。但从乡村走出的她,仍旧渴望与大地发生更多的联结。她的幸运之处,在于她刚好拥有梁庄。再次回到这里,她已不再是背井离乡的青年学生,而是以一个生活者的身份,便捷地进入熟悉的村落。
故乡#作家梁鸿,对故乡的“背叛”是一种必然
文章插图

再次回到这里,她已不再是背井离乡的青年学生,而是以一个生活者的身份,便捷地进入熟悉的村落。/受访者供图
梁庄,这个与她血肉相连的地方,也终究成了她考察人情与社会运行逻辑的原点。比起纯粹的学者式凝视与客观的理论判断,梁鸿带着更多的共情与理解。在《中国在梁庄》一书中,梁鸿写道:“与其说《中国在梁庄》是一部乡村调查,毋宁说是一个归乡者对故乡的再次进入,不是一个启蒙者的眼光,而是重回生命之初,重新感受大地,感受那片土地上亲人们的精神与心灵。它是一种展示,而非判断和结论。”
【 故乡#作家梁鸿,对故乡的“背叛”是一种必然】梁鸿认为,把活生生的个人和火热的生活添加到考察之中,那么学者就不会用轻易的思考和简单的话语完成概括,而对事物的理解,也会变得更加深厚。在这个过程中,梁鸿对故土的背叛感,也渐渐在消解。她觉得,所谓背叛,其实是一种必然。